“最遥远的距离”为题的作文写作指导.ppt

“最遥远的距离”为题的作文写作指导.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最遥远的距离”为题的作文写作指导要点

以“谈最遥远的距离”为题的作文写作指导 问题归纳: 1.命题作文的题目搞不清楚。 《从扶与不扶论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人心的冷漠》 2.议论文文体特征不明确。(通篇抒情或叙事,没有论证) 3.缺少观点,或观点不明确;观点不准确,甚至错误;换观点,观点前后不一致,甚至矛盾。 4.论据不能证明所表达的观点。(概括假设,不落到实处) 观点展示: 最遥远的距离, 1.是心与心的距离/人与人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2.不是时间与空间,而那距离的遥远却决于你内心的情。 3.是对与错的抉择。 4.是丢失本心。 5.是明知双方的背后是对方,却总要以背影相对,背对背走去。 6.是信任与不信任的距离。 7.是天差地别的生活和截然不同的人生。。 8.是国与国,国与家之间拉开的差距。 9.是人心所向与人心所背之间的距离。 10.是从山的这边到山的那边。 观点问题小结: 1.观点不简洁,句子太长,存在语义不通、表意不明等问题。 2.观点句没有体现出“距离”一词。 3.偷换概念,将“距离”理解成“差距”,或者其他。 4.观点范围过大,没有突出“最遥远”一词。 审题立意 一、理清题目内涵 这个题目包含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陈述的对象分别是什么?用简练的语言简述你所联想到的内容 “谈最 遥远 的 距离” 白云飘拂的天尽头,那里应当叫做远; 彩蝶飞舞的窗外,这里无疑应当叫做近; 远就是远,近就是近,这是不容混淆的。 远和近不是一成不变的。大洋彼岸可谓远也,然而一部可视电话使亲人如在眼前;同室同床可谓近也,可是同室操戈、同床异梦者大有人在;大陆与台湾仅一条海峡相隔,可是两岸人民共同努力了50年还未能走到一起。 海南省海边有一块石碑,上书“天涯海角”,那里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涯”,王勃唱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绝唱,现在几小时飞机就到了。 诗人顾城有句出名的诗“你看云时,我觉得很近,你看我时,我觉得很远”,这里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成语中有“咫尺天涯”一词,意思是说虽然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 近亦远,远亦近,远近相通,远近互变 遥远 远 近 解题: 何为“距离”? 动词,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相隔。 名词,事物之间相隔的长度。 距离可以分为“有形的距离”(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和“无形的距离”(心理距离)。事实上“有形的距离”因为太直白太具体,所以很难在这个立意上写出优秀的作文来,而“无形的距离”因为能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写作中容易把握,稍加比较,我们很容易想到应该选择“无形的距离”做文章。 二、整合立论角度 1、地理自然角度构思 (空间) 空间广博,宇宙浩瀚,有待人类去探索发现,以表现人类的聪明智慧可以战胜一切阻隔,创造美好世界。 2、历史现实角度构思 (时间) 人类从现实回溯亘古久远的历史,探究远古文明如何穿越时空,文明之光如何映照后人,思考文明无界,人类共享的问题 。 3、人生社会角度构思 (心理) 此心到彼心,此人到彼人,虽气息相闻,却形同陌路。探究这种现象存在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寻求解决之道,让人类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审题立意 三、素材大比拼 一、 自然地理角度 “乡愁,是一片海;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台湾诗人余光中略带忧伤地诉说着。大海啊,你可知道你不经意间造成了母子分离的痛楚?你可明了众心盼归的愿望?“我要回来”的呼喊你又可曾听见? 面对着这片阻隔着祖国大陆与台湾的海,面对着这地图上一块小小的蓝,我深深地被震撼到了,不仅是身体,更甚是灵魂。统一,民心所向,但更以强盛的国力作坚实的后盾。我们发奋图强,吾力强吾国,相信总有一天,当我们再一次面对这片大海时,我们会自豪地呼喊:“大海,我们越过了你,母子已经零距离!” 审题立意 较理性的学生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来着笔。 思路一: 在古代,人们因敬畏自然而与自然保持较远的距离,不能充分利用自然,导致生产力发展缓慢。而现代人因了解自然而与自然保持较近的距离,能充分享受自然利用自然,结果生产力发展迅速。这些足以说明距离具有叠加性,即远距离能造成更远的距离,近距离则能造成更近的距离。 思路二: 从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角度来讲:古代人虽敬畏自然并与自然保持较远的距离,但也因此而没有破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现代人虽了解自然并与自然保持较近的距离,但却因此而破坏自然,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有了这种思路,我们就可以从人文的角度、历史的高度来突出人与自然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是真美。 〖小结〗 这种思路胜在以理动人。 二、 人类社会角度 当我们和父母发生争执,抱怨父母和我们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时,你是否觉得我们和父母的距离远了?可是,我们每天上学出门前父母那一声叮咛,夜晚挑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