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内蒙古各地名的汉语解释.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内蒙古各地名的汉语解释 来源:?王_∩鹤的日志蒙????古:永恒的火焰盟:蒙古语艾么格的意译词,艾么格意为部落、宗族、部、类、现又指内蒙古自治区专区一级的行政区划名,相当于市级。 旗:蒙古语浩树的意译词,浩树意为嘴、铧、角、尖角、清代又为内蒙古地区比苏木高一级的行政单位,现又指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地区行政区划名,相当于县一级。 苏木:苏木蒙古语原指箭,清代又为内蒙古地区旗里的行政单位,汉语称其为佐,现又为内蒙古自治区旗以下行政区划名,相当于乡一级。音译词。 嘎查:蒙古语原指有危险、有险阻、有障碍的地方,后指村庄,现又指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村。是音译词。 艾里:蒙古语指村子、村落、村庄,也有户、家的意思。是音译词。 ?? 呼和浩特——蒙古语为青色城市。公元十六世纪,蒙古封建主阿拉坦汗率领默特部驻牧呼和浩特地区。1581年,阿拉坦汗与夫人三娘子,大兴土木建城,并用青砖修起城墙,把房屋等围起来,远远望去,一片青色,所以起此名。?呼市最古老的村子——姑子板    2013-04-01 08:50  字体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发表评论 ] [ 关闭 ]   在呼和浩特市中山东路西段,路北有条小巷叫做姑子板巷。人们走过这里,总是会看一看这个路牌,姑子板巷?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它又有什么来历呢?   就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姑子板巷附近,曾经是一个村子,这个村子的名字叫“姑子板村”。我们都知道,呼和浩特旧城是在明朝万历三年(1575)被赐名为归化城,归化城周边有着许多村庄,姑子板村就位于归化城的东北侧,随着清朝归化城内人口的不断增加,雍正十三年(1735年),为加强西北边防,又在呼和浩特旧城(归化城)东北2.5公里处,另筑驻屯满洲八旗官兵的新城绥远城,于是姑子板村就被新旧两城夹在了中间。虽然新旧两城相距仅5里,但是因为新城为军事要塞,四门壮观,守备森严,城门定时开闭,并设有兵丁把守。所以新、旧两城在当年并不像今日这般往来平凡,而且当时道路十分难行,也正是由于居民之间互不往来,姑子板村才得以继续存在。但随着新旧两城的建立,中间这块曾经备受冷落的村庄也随着两个城市的发展而逐渐繁荣起来,人们在村里盖了关帝庙,后来又盖了小学,居民也逐渐多了起来。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这个村子原来不叫姑子板村,而叫古格板村,这是一个蒙古语名字,意思是有房子的地方,据记载,古格板村是呼市最古老的一个村子,起源于明朝,当时人特别少,所以也有人说,姑子板是蒙古语“姑日问百兴”的音译,汉语意为“三间房子”。呼市很多地名都带一个“板”字,这是因为蒙语“把勒胜百兴”,也叫“百兴”,意为垒起的房子,汉人音译为“板申”。有房子的地方就有人,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村子。   姑子板村是夹在新旧城之间的一个古老村庄,随着村庄人口的增多,人们对姑子板村的传说便开始多了起来,虽然姑子板村原本是个蒙古族村庄,但随着后来的演变,许多汉人成为村落的主体,而有着汉族发音的“姑子板村”的来历就有了不一样的说法。   在村庄的东南处一座姑子庙,姑子也就是“尼姑”的俗称,姑子庙院子比较大,院北的一排房是禅房,姑子庙内很清静,所以也有许多人说“姑子板”的来历和村里的姑子庙有关。   相传,很早以前,村子里有位不知姓名的姑娘,长的又黑又丑,二十岁还未出嫁,她和她的父亲靠帮人锄田度日,有一年全国大旱,人们的庄稼全都干枯而死,却只有黑姑娘锄过的田地总是湿漉漉的,虽然那年全国大旱饿死了很多人,但因为这个村里有黑姑娘在锄地,所以才让村民免受旱灾之苦。数年之后,黑姑娘在村子的东南角上给人家锄田,突然被一阵黑风卷走,不知去向,人们为了感恩黑姑娘给与的恩惠,便在黑姑娘消失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姑子庙,村子也由此改名,但因为村民忌讳“黑”字,就把村子的名字叫做“姑子白”村,后因“白”与“板”发音相似,于是便叫成了“姑子板”村。   随着京绥铁路的出现,原本新旧两城的中间地带也就成为了繁华和热闹的场所,粮栈、货栈在铁路两边的道路出现,店铺和皮货生意非常繁华。清政府倒台后,原本封闭的绥远城也开放了,新旧两城的人来往多了,中间的新华大街和中山路也就越来越热闹。   原本新旧两城的交流是非常少的,中间又隔着一个姑子板村,并且还没有现在我们看到的中山路,如果绥远城里居住的人们突然想到归化城去逛一逛,那必须要先从姑子板村中穿过,走到通道街,沿着清真大寺往南才能到达旧城北门,而中山路的出现,让人们不用再从村庄中穿行。   中山路原来叫做大马路,新旧两城的中间地带,过去全部都是盐碱地,想要在盐碱地上修路就必须先修路基,再垫沙碾压,但由于这里为盐碱下湿地,雨季一到道路泥泞难走,直到日本侵略者占领时才修成了洋灰路。建国后,在路两旁开了排水沟,加宽了路面,才平坦好走了。这时,虽然去旧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