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中心城市资源优势,构建校政企协同创新地大专业平台.PDF

发挥中心城市资源优势,构建校政企协同创新地大专业平台.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成果报告 一、大专业平台建立的背景 中国的高等教育走到今天,面临着几十年未有之大变局。从经济 发展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给国家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企业 通过不同途径对高等教育表达诉求和愿景,形成为数庞大的“评论 者”,使高等教育的发展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也给大学寻求整合办学 资源提供了“沃土”;从政府层面看,其掌握着土地、信贷等关键资 源的配置权力,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有谋篇布局的巨大作用;从高 等教育自身发展来看,其在努力适应国家整体转型的过程中,又迎来 高等教育的快速大众化,内部原有教育观念和办学方式在受到冲击的 同时亟待深刻变革,以适应内外部办学环境的变化,进一步提高教育 质量。这样的变局实际上为高等教育的变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尤其是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办学空间。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有为才有位”。学校要在区域经济发 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最根本的途径是“产学衔接”。但原有人才培 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首先,现有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的矛盾问题。表现为学校之 前的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区域产业的快速发展,原有人才培养模式未打 破学院、专业限制,且未形成与区域产业相对接的专业群,各专业优 势资源得不到较好共享,人才的供求对接不紧密。 1 教学成果报告 其次,所学知识体系与产业发展需要不匹配问题。表现为传统的 学历教育课程与实际产业需求脱节,难以反映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 势,导致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体系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第三,学术型师资队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矛盾问题。表现为政 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运行机制不畅,教师未深入企业,企业骨干 未融入学校,教师对产业发展方向把握不准确,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 脱节,难以将区域产业发展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产学衔接”仅停 留在理念层面,培养的学生不能真正适应企业需求。 第四,校企合作静止和末梢的问题。表现为政校企共建实践教学 平台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借力校企合作实现“产学衔接”,仅仅通 过共建实验室来体现,是静止的、表面的合作,依靠毕业前最后几个 月的实习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是末梢的、浅层次的合作。 二、大专业平台的内涵 1. 明确“城市型综合大学”办学定位 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学校明确了 “城市型综合大学”的办学 定位,即:“姓成都、叫大学”。姓成都,指成都市委、市政府对学校 提出的“三最”目标(学科与专业设置和成都经济社会发展衔接最紧 密,毕业生在成都就业的比率最高,所培养的人才在成都经济社会发 展中发挥的作用最大);叫大学,就是根据高等教育的规律和要求, 加强专业和学科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 细化人才培养目标 大专业平台建设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即:具有良好 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突 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 教学成果报告 大专业平台是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通过 不断拓展平台上的通识教育课程,增大选修课程比例,强化中国传统 文化教育,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素 养;通过与行业重点企业共建平台理事会,引入行业专家和教育专家 论证,重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系统的基础理 论知识;通过依托大专业平台与行业重点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强 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通过设立专项经费 资助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及科创项目,建设开放实验室和创新工作室, 实施“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工程”,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 养学生突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3. 构建培养模式 大专业平台,就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需要,以产业调整和社会发展为依据,分析各产业链点对人才知识技 能的需求,结合学校实际,打破学科、学院、专业界限,更新培养理 念,制定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创新运行机制,改革评估方式, 搭建校政企高效互动的人才培养平台,形成政府-企业-学校的高效互 动机制。 三、大专业平台建设的措施 1.针对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与社会实际需求偏差较大的问题

文档评论(0)

133****007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