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评介《重讀中国女性生命故事》
評介《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
*
鄭 雅 如
書 名: 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
主 編: 游鑑明、胡纓、季家珍(Joan Judge)
出版時地:臺北:五南圖書, 2011年7月
頁 數: 451頁
一、前 言
本書的出版源起於 2006 年 3 月由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所主辦的「中國歷史中的婦女傳記與性別政治」
(Women’s Biography and Gender Politics in China)國際研討會。此會廣邀
近 30 位來自歐美、臺灣和中國從事文學、歷史性別研究的學者,就中國
女性傳記傳統進行跨學科的探討與對話。5 年後,將多篇會議論文集結成
書,並同時以中、英文出版,1 讓廣大學界得以一同分享這份成果。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1 英文版的出版資料:Joan Judge and Hu Ying, eds., Beyond Exemplar Tales: Women’s
Biography in Chinese Histo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10).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19期 (2011年12月 )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90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 19 期
本書收錄 14 篇文章,作者們皆為享譽國際的漢學家,除游鑑明任職
於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其他皆於北美各大學任教。有別於一
般會議論文集,本書主題集中,各篇文章之研究方法與內容多可相互呼
應補充,是以在編者巧思安排下,諸篇文章被納入四個相互對話的脈絡
呈現,配合胡纓、季家珍執筆的「導言」、「結語」,穿針引線串起各
篇主旨與發現,為學界思考如何突破文本迷障尋找女性身影、性別角度
的研究如何增進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理解,提供精彩豐實的範例。以下先
按本書結構與次序略述各篇文章內容,最後進行綜合評述。
二、本書各篇述要
第一部分「學術方法論:傾聽沈默,質疑內質」,就研究者如何尋
找女性主體性進行方法論的反思。
曼素恩(Susan Mann)細讀各種清代女性傳記材料,指出建構閨秀生平
不脫某些基本原素,如幼年早慧、才華、女功、治家能力、孀居節操,
以及婦女如何在家庭變故之際實踐其德行等主題。為了突破敘述的公
式,曼素恩的閱讀策略是將傳主置於其所活動的人際網絡,藉由並列同
一傳主或相關親友的不同材料,運用歷史知識和想像,穿透褒揚與緘默
譜成的協奏曲,探討傳記中的言與不言背後可能存在的隱喻與批評,如
夫家對才女婚後文學成就的扼殺,女性的犧牲對照男性家長的不負責
任。曼素恩的解讀示範了如何傾聽程式化的文本所吐露的「意外之聲」。
賀蕭(Gail Hershatter)的文章分析 20 世紀五○年代四位陜西農村婦女
勞動模範的書面材料,以及九○年代對當事人的採訪,揭示這些婦女的
生平故事被置於某種特殊目的下而生產、成為推動國家政策的公共資
源。女性勞模做為新社會的典範,其生平事蹟成為承載革命美德的場域,
而弔詭的是,女性勞模於九○年代的訪談回憶,仍不脫國家話語的形塑,
關於她們與國家的關係,完全聽不到越界、不滿與反思。賀蕭以此質疑,
許多史學家希望挖掘歷史人物的純粹「內在自我」(interior self) ,是否只
是某種時代印痕下的特殊想法。這個反思提醒研究者對假設前提應保持
評介《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 291
警覺。
第二部份「傳記與教化」,提供讀者關於中國女子傳記傳統的發展
脈絡,以及女子傳記作為「文化規劃」的一部份,如何與製造、流傳它
們的社會產生互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