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凤凰台的故事 凤凰台之名,最早见于南朝刘宋文帝元嘉年间. 据载,刘宋元嘉十四年,有头小足高、五颜六色、叫声悦耳,状如孔雀的大鸟三只,飞到秣陵(今南京市)永昌里,栖李树而鸣。群鸟随之,比翼而飞,人以为凤凰。扬州刺史、彭城王义康乃改永昌里为凤凰里,并于附近保宁寺后山筑台建楼纪之,台为凤凰台,山名凤台山,保宁寺为凤游寺,街名来凤街。 写作背景 唐代安史之乱,迫使玄宗迁蜀避难,太子即位于宁夏灵武,李白也因永王璘事件流放夜郎。白心雄万夫,欲大有作为,惟不得重用。眼见江山陵夷,感慨国难未已,因怀古而动怀君之思,惟自伤谗废,望帝乡而不见,乃触境而生。 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 尽管如此,李白始终没有忘记这件事,也没有忘记《黄鹤楼》这首诗。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lù bì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 诗的第一句点题:“凤凰台上凤凰游”,很自然地将凤凰台的得名点了出来,起句自然飘逸。 下一句,却感慨无限:“凤去台空江自流”!一个“自”字,道出了多少历史兴亡的喟叹。 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凤凰”,一语双关,既点明了凤凰台的由来,又有人世的沧桑蕴含其中,韵致高逸,寄慨遥深,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 独自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国时吴国建都金陵称吴宫。 东晋亦建都于金陵。 豪门贵族。 “吴宫花草”,表现昔日吴王苑囿的似锦繁华和如今的湮没幽径。 “晋代衣冠”,是表现当年东晋的豪门权贵,是何等的荣耀,如今他们的孤冢却散落在荒烟蔓草之中。 这一联含蕴着李白独特的历史感喟,浸透了无限的凄凉。 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怀古 心情:吊古而伤今 →登台想象吴宫繁华景象,晋代显贵风流事迹, 如今隐于幽径,成为古丘。 → 吊古 →因思一朝既衰,便被取代,大唐盛世已成过往, 唐室岌岌可危,遂发忧叹。 → 伤今 作法:前后对比,表现人事已非的今昔之感 吴宫花草:美盛景物←→幽径:凄凉景致 晋代衣冠:美盛人事←→古邱:凄凉景致 人事已非,而江山如故,所以往下笔锋一转,由古转今,接着描台上所见的实景:三山和二水。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三峰相连而得名。 形容三山有一半被云遮住。 此句意思: 远处三山的峰峦,若隐若现地耸立在青天之外,秦淮河的两道水流,中间就从白鹭洲区隔开来。 诗人由历史的凭吊,转向大自然的描写,将目光投向那不尽的江水。 那江中的“白鹭洲”,横亘于金陵西长江里,竟把长江分割成两道。 自然力的巨大、恢阔,赋予人以强健的气势,宽广的胸怀,也把人从历史的遐想中拉回现实,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恒无限。 颈联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写景 颈联写山水之阔,却若有寓意: 三山半落青天外→写云雾笼罩着三山,彷佛国君被群小人包围而不得见; 二水中分白鹭洲→写白鹭洲所中分的二水,暗喻君臣被奸邪所离间, 不得相见。 站在台上,看到金陵所见的三山二水,而极目西眺,长安终不可见,故引出尾联。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比喻谗臣当道。 借指朝廷。 思君 忧国伤时 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课后作业 抄写《登金陵凤凰台》。 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小 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