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立克次体的共同特点;2)立克次体的形态和染色、培养特.ppt

立克次体的共同特点;2)立克次体的形态和染色、培养特.ppt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0章 立克次体、东方体 柯克斯体、巴通体 【 掌握】 1)立克次体的定义; 2)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 【熟悉】 1)立克次体的共同特点; 2)立克次体的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抗原结构、致病性与免疫性、诊断与防治; 【了解】 1)立克次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2)立克次体结构与组成; 一、立克次体的概念和共同特点 (一)概念 是一类与节肢动物密切相关的、严格胞内寄生的、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病等传染病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首先由美国青年医师HowardTaylorRicketts发现,为纪念他在研究斑疹伤寒时不幸感染而献身,故以他的名字命名。 第一节 普氏立克次体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一、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染色:呈多形态性,以短杆形为主。革兰染色阴性,着色较淡。常用Giménez法染色呈鲜红色,姬姆萨法染色呈紫色或蓝色;Macchiavello法染色呈红色。 (二)培养特性:普氏立克次体和绝大多数立克次体为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可用动物接种、鸡胚接种和细胞培养方法培养,采用豚鼠和小鼠接种是最常用的方法。 3.抗原构造:细胞壁有两类抗原。 一类为群特异性的可溶性抗原:可能是细胞壁的脂多糖成分,耐热; 另一类为种特异性抗原:为细胞壁外膜蛋白,不耐热。 立克次体的脂多糖成分与变形杆菌某些X株菌体抗原有共同成分(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可引起交叉反应。根据这一原理,用易于制备的变形杆菌O抗原代替相应立克次体抗原建立一种非特异性直接凝集实验,称外斐反应(Weil-Felix reaction),用于检测患者体内是否有抗立克次体抗体,以辅助诊断斑疹伤寒、斑点热和恙虫病。 1、感染途径: 人虱、鼠蚤的叮咬而传播。 3、所致疾病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二节 恙虫病东方体(O.tsutsugamushi) 引起恙虫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1.传染源:为野鼠和家鼠,恙螨是寄生宿主、储存宿主和传播媒介,人若被恙螨叮咬后而发病, 2.临床表现:潜伏期7~10天或更长,主要症状为高热、剧烈头痛,可出现耳聋,叮咬处形成黑色焦痂。同时由于病原体释放出毒素,可引起发热、皮疹、全身淋巴结肿大及各内脏器官的病变。 3.免疫性:细胞免疫为主,病后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 第三节 贝纳柯克斯体 (C.burnetii) 引起Q热,蜱既是寄生宿主和储存宿主,又是动物间的传播媒介,受感染家畜是主要传染原,其乳汁、尿、粪中可长期带有病原体,由消化道或呼吸道接触感染人,临床表现类似流感或原发性非典型肺炎,发病突然,高热寒战,常有剧烈头痛、肌肉疼痛和食欲减退。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且以细胞免疫为主 第四节 汉赛巴通体 (B.henselae) 是猫抓病的主要病原体,传染源主要为猫和狗,尤其是幼猫,人通过与它们接触而感染。 病原体从抓伤处进人体内,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或脓疱,继而发展为以局部引流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出现发热、厌食、肌痛、脾肿大等。常见的临床并发症是结膜炎伴耳前淋巴结肿大(Parinaud眼淋巴腺综合征),系猫抓病的重要特征之一。 立克次体、东方体、柯克斯体、巴通体 * 立克次体目中对人类致病的有五个属,包括: 立克次体属(Rickettsia) 东方体属(Orientia) 柯克斯体属(Coxiella) 埃立克体属(Ehrlichia) 巴通体属(Bartonella)。 立克次体病多数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呈世界性或地方性流行,人类多因节肢动物吸血时而受到感染。我国发现的立克次体病主要有斑疹伤寒、Q热和恙虫病等。 (二)类别 (三)共同特点 1.大多是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引起人类发热、出疹性疾病; 2.有多种形态,主要为球杆状,革兰染色阴性,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 3.专性在细胞内寄生,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4.有DNA和RNA两类核酸。 5.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寄生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使其成为寄生宿主,或为储存宿主,或同时为传播媒介。 6.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致病机制: 内毒素、 磷脂酶A 内毒素有致热原性,损伤内皮细胞,致微循环障碍和中毒性休克等。磷脂酶A能溶解宿主细胞膜或细胞内吞噬体膜,以利于立克次体穿入宿主细胞并在其中生长繁殖。 致病过程 损害血管内皮细胞, 形成血栓和组织坏死 小血管内皮细胞繁殖 高热、头痛、皮疹 节肢动物叮咬或粪便 普氏立克次体:是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传斑疹伤寒)的病原体。病人是唯一传染源,体虱是主要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为虱-人-虱。当受染虱再去叮咬健康人时,立克次体随粪便排泄于皮肤上,进而可从搔抓的皮肤破损处侵入体内。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是地方性斑疹伤寒(又称鼠型斑疹伤寒)的病原体。鼠是主要储存宿主,传播媒介主要是鼠蚤或鼠虱,感染的自然

文档评论(0)

xuefei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