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西宝卷音乐历史形态与现状论文
引 论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选题的目的
1、通过对甘肃河西地区宝卷的渊源、流变及传播的研究,从地域文化,解读宝
卷在河西农村有着旺盛生命力的原因,找出宝卷文学、音乐文化存在与普通民众的
日常生活之间的内在原因。
2、从河西地区流传宝卷的音乐文化现象的考察,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河西
宝卷的文本和念卷活动中音乐形态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解释。
3、深入河西农村调查挖掘研究,进一步理清了河西宝卷的分布、保存及念卷情
况,通过对念卷内容及文本的研究,分析河西地区的文化传统的内涵及与其他民族
文化的关系。
4、通过对河西地区念卷习俗的调查与研究,分析河西地区宝卷与佛教”变文”、
“俗讲”的渊源关系。
(二)选题的意义
1、 在甘肃河西地区的广大农村,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念卷活动仍然有着比
较旺盛的生命力。每年春节前后及农闲时节,许多农村举行的“念卷”活动,因而
在一些普通村民家中保存有大量的以手抄本为主的宝卷。内容大部分是民间传说。
也惟其通俗易懂,寓教于乐,才深深地植根于群众之中,世代相传,经久不衰。本
课题对河西地区宝卷的渊源、流变与传播的研究,可以为河西宝卷的研究起到推波
助澜的作用。
2、 每一种文化现象都有其存在的历史渊源,河西宝卷在宣讲过程中的各种仪
式活动,都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显示出当地人们文化心理的一种结构
模式。因此,对河西地区宝卷的文化背景、音乐形态、念卷人、场所设置及念卷习
俗的研究能是对河西地区音乐文化,民众的文化心理的解读。
3、 对河西地区宝卷的研究,传统的主要集中在种类、文本的搜集与整理、文
学内容等这些领域的的研究,而从音乐学的角度剖析和描述宝卷的并不多见,尤其
对念卷时演唱者、演唱形式、音乐形态甚少。故本文试图从音乐学的和音乐人类学
及民俗学的角度去描述和解释河西地区宝卷的音乐文化,意欲通过对河西地区宝卷
的音乐文化、念卷时的各种习俗的剖析,更深刻的了解河西地区宝卷的音乐艺术特
色和民风民情,解读河西地区宝卷的历史渊源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特征。
1
二、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概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
1、对宝卷文学方面的研究
(1)文学方面的综合性研究。
对宝卷文学价值的研究是国内现代学者最早注意到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顾颉
刚的《孟姜仙女宝卷》(岭南永裕谦刊本,1915);罗振玉《敦煌零拾》:三十年代
郑振铎先生也开始搜集和研究宝卷,其著作《中国俗文学史》(长沙:商务印书馆,
1938)薛宝琨、鲍振培《中国说唱艺术史论·明清宝卷通论》(石家庄:花山文艺出
版社,1990);曾有志《宝卷故事之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
(2)文学方面的具体性研究。
此方面的研究多为改编传说故事的研究,有陈伯君《论宝卷雷峰塔的悲剧思想》
(《民间文艺集刊》上海,第六集,1984):车锡伦《金山宝卷和白蛇传故事 研究中
的几个问题》(《民间文艺集刊》上海,第九集,1986);杨振良《孟姜仙女宝卷所
反映的民间的故事背景》(《汉学研究》,台北,8.1.1990);范长华《浅谈明代
中晚年至清末宝卷与宝卷中孟姜女传说的递变》(《台中师范学报》):陈芳英《目
莲救母故事之演进及其有关文学之研究》(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77年硕士论
文);朱恒夫《目莲戏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刘桢《中国民间目莲文化》
(成都,巴蜀书社,1997),刘荫柏《“西游记”与元明清宝卷》(《文献》,北京,
1984.4),陈毓罴《新发现的两种“西游宝卷”考释》(《中国文化》,北京,第十
三期,1996.6)。
2、宝卷渊源、形成、分类和发展的研究。
50 年代李世瑜先后发表《宝卷新研——兼与郑振铎先生商榷》(《文学遗产增
刊》第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59)两文,续篇《江浙诸省的宣卷》,王正婷《变
文与宝卷关系之研究》(台湾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98年硕士论文),车锡伦《中
国宝卷的发展、分类及其社会文化功能》(《中国文学的多层面探讨国际学术会议论
文集》,台北:台湾大学中文系,1996)、《中国宝卷的渊源》(扬州大学学报,扬
州,2000.9),刘桢《宋元时期非戏剧形态目连救母故事与宝卷的形成》(《民间文
学论坛》,北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