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认知风格及学习动机特点及其关系探究.doc

中学生认知风格及学习动机特点及其关系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学生认知风格及学习动机特点及其关系探究

中学生认知风格及学习动机特点及其关系探究   摘 要: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主编的《中学生学习动机诊断测验(MAAT)》和北大心理系孟庆茂等人修定的《镶嵌图形测验》对邢台清河地区两所中学的180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中学生认知风格在性别变量的各个水平上差异显著,女生比男生在认知风格上更倾向于场独立型。(2)学生的认知风格分数随教育阶段变化而变化,教育阶段越高,认知风格越趋向场独立型。(3)数学成绩处于优水平的中学生认知风格更倾向于场独立型,数学成绩处于良和一般的中学生认知风格更倾向于中间型。语文成绩处于不同水平的中学生认知风格都倾向于中间型。(4)学习动机类型在性别变量各个水平上差异显著,男生较女生更倾向于内部动机型。(5)学习动机类型在教育阶段变量各个水平上的差异十分显著,呈现出教育阶段越高,学习动机类型越倾向于外部动机的趋势。(6)数学和语文学习成绩处于优、良水平上的中学生学习动机类型倾向于内部动机型。(7)中学生内部动机型所占的比例较大,相比较而言,场独立型中学生比场依存型中?W生更倾向于内部动机型。关键词: 认知风格;学习动机;中学生 1前言 1.1学习动机研究的理论背景 学习动机是用来说明学生发动和维持某种学习行为以达到一定目标的中介变量。有研究将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学习驱动力和外在学习诱因两部分,把与学习有关的内驱力分为心理性内驱力和社会性内驱力两部分[ 1 ],心理性内驱力主要有求知欲、焦虑、自我效能感;具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性内驱力包括依附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等。当前学习动机尤其是成就性动机、认知性动机是制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加强学生的积极的学习动机是目前学校教师和家长培养学生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学习动机研究主要受行为主义影响,大多将个体看成是受外部环境控制、无主观能动性的机械个体,注重探讨促使个体产生活动的外部原因,如探讨表扬与责备、成功与失败、结果的期望、合作与竞争、奖励与惩罚等因素对个体动机行为的影响。这些研究由于忽视个体主观能动性,难免带有机械论色彩,也无法解释个体复杂的学习动机行为 20世纪60年代以后,关注个体认知因素在学习动机形成中的作用成为研究的主流。此后,随着自我效能、归因、自我价值感、成就目标等学习动机理论的提出,社会认知取向的学习动机研究成为国外这一领域的热点和前沿 李夏的研究结果发现:中小学生的内在动机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加有规则且显著下降(或者外在动机显著地提高,因为二者呈负相关状态),学习的内在动机和自我性外在动机随年级的升高而缓慢上升,而社会性外在动机随年级的升高而略微下降,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内在动机存在较为一致的显著正相关,而与社会性外在动机和自我性外在动机不存在显著相关[2]。甘诺、陈辉的研究发现:中学生的内部动机与学业成就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外部动机与学业成就呈负相关[3]。按照一般常识,学习动机越强烈,对学习活动的影响越大,学习的积极性愈高,学习的效率也愈佳,成绩也应该相应地更优秀。但是,外部动机过强,学习的效率和成绩反而会有所下降。在学习活动中动机过强或过弱,对学习效果都是不利的,只有当学习动机处于最佳水平时,才会使学习活动产生最佳的效果 1.2认知风格研究的理论背景 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习惯化的方式。具体地说,是指在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个体所偏爱的,习惯化了的态度和方式[4]。对于认知风格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荣格所提出的心理类型理论。而对于认知风格现代的研究则由“认知风格之父”――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开创,他提出了场独立性――场依存性概念,并通过实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5 ] 。在此之后,认知方式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认知风格的研究对教育教学实践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也为中学生根据认知风格调整学习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我国对于场认知风格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谢斯骏、张厚粲等人引进介绍了国外大量有关场认知风格的研究成果,而且在认知风格与图形后效、错觉、记忆、程序教学、识字教学、体育、道德行为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6]。许燕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小学三年级教学变式应用题的得分上,场独立性学生明显高于场依存性学生[7]。游旭群等人发现不同认知特征的个体在空间视觉加工上存在显著差异[8]。施旺红等人以军医学校的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不同认知风格的个体在视动错觉上的表现,结果表明,场依存者错觉易感性显著大于场独立者[ 9 ] 认知风格的影响可以遍及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全部领域,它不仅表现在认知过程中,也反映在人的社会性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它对学习动机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10 ] 纵观国内外研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