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敬修堂建筑雕刻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敬修堂建筑雕刻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

敬修堂建筑雕刻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   摘要:作为苏州传统雕刻艺术的代表,敬修堂建筑雕刻产生于苏州明清时期“洞庭商帮”的崛起、吴门艺术与建筑技艺发展的背景之下。其雕刻题材丰富多样,生动而又多角度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历史信息,同时在主题、构图、雕刻技艺等方面都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形成了精巧雅致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敬修堂 建筑雕刻 文化内涵 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094-02 敬修堂(亦称锦绣堂)位于苏州洞庭西山(今金庭镇)东村,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由商人徐联习开始修建,历时5年而成,是该村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共有四进,坐北朝南,占地1886平方米,其中的雕刻装饰多姿多彩,木雕、石雕、砖雕三者皆备,不仅题材丰富,而且手法多样,工艺精巧,是研究明清江南地区建筑雕刻的极好素材 一 敬修堂建筑雕刻的背景 日益繁荣的商品经济为敬修堂建筑雕刻奠定了经济基础。明清时期,苏州已成为中国的商业重镇,也逐步形成以洞庭东、西山商人为主的商业团体――“洞庭商帮”。洞庭商人精明能干,“谋生不远千里,荆湘之地,竟为吾乡之都会,而川蜀两广之间,往来亦不乏人。”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也描述到:“洞庭两山之人,善于货殖,八方四路,去为商为贾,所以江湖上有个口号,叫做钻天洞庭”商人们在经商致富后,便购买土地、置办房产,以致带动了这个时期苏州地区建筑行业的兴盛。其宅院开始追求楼厅廊轩、彩绘雕刻,形成“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的风尚,作为建筑装饰的砖、石、木“三雕”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为敬修堂建筑雕刻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明清时期,众多的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荟萃于苏州,吟诗度曲,逐古今风流。在这种气氛的激发下,吴地艺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吴门画派、吴门书派以及昆曲类的吴江派和苏州派等都盛极一时。同时,许多特色鲜明的手工艺门类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如版画、琢玉、宋锦、缂丝等。不同艺术类型的创作方法、技艺特点、审美情趣影响和推动了苏州建筑雕刻艺术的发展,并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面貌 源远流长的建筑技艺则是敬修堂建筑雕刻的技术支撑。苏州建筑技艺的发展离不开香山帮这一建筑流派。香山帮的历史渊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规模可观的工种体系。香山帮以木匠领衔,是一个集木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叠山匠等传统建筑全部工种于一体的工匠群体。明初,苏州人蒯祥主持北京故宫的建造,香山帮工匠被征召进京承担这一工程,从此声名鹊起,香山帮逐渐成为做工精良、巧夺天工的代名词。通过该时期南北工匠的技术交流,香山帮形成了兼具南北方秀雅雄健的技艺风格。明代《长物志》和《园冶》均对香山帮建筑(造园)技艺进行了记录和总结 二 敬修堂建筑雕刻的图案主题与文化内涵 1祈吉纳福的传统主题 敬修堂建筑雕刻中不少是明清以来广泛应用的吉祥题材,如喜鹊、蝙蝠、鱼、猴、麒麟等。这些雕饰不仅使建筑面貌更加细腻精致,而且通过这些图案,借助象征、谐音等方式,表达出人们趋利避害、喜庆祥和的祈愿。如敬修堂建筑雕刻有不少“鱼”的题材,鱼与“余”谐音,象征财源广进,且鱼就有水,江南地区有“遇水则发,以水为财”的谚语,用“水”来隐喻财富;在“鲤鱼跃龙门”的图案中,则寓意登科仕进,则功名成就、福禄俱得;又因为鱼属卯生动物,繁殖力强,有时也象征家族门丁兴旺。又如蝙蝠、绶带和铜钱组合在一起,喻为“福寿绵长”;蝙蝠、鹿、桃一起喻为“福禄寿”;蝙蝠和铜钱的组合喻为“福在眼前”等。这些雕刻画面生动形象,祈吉纳福的含义清晰丰富,是明清时期广泛使用的传统装饰题材 2贾而好儒的人文写照 在敬修堂建筑“三雕”中读书仕进的装饰题材也有相当的比重,如“四时读书乐”、“四艺”等。这类题材出现在商人宅院似乎有附庸风雅之嫌,但这种现象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的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于贾和儒,洞庭东山、西山人有着自己的看法。在传统社会中,读书出仕,光大门楣是许多民众信奉不移的准绳。洞庭商人家族也有通过科举入仕之人,然而该地仕进之风远不如近在咫尺的苏州府城一带。《林屋民风》载:“有明之时,山中科举蝉联。国朝以来,渐乃稀少,盖洞庭之读书者,大概以粗知句度,稍识礼仪为常,举子之业习而不精也。若富贵之家,聪俊子弟,未尝不延师就传,笃志艺文,然必待文理精通,方许应试。一试不售,即废焉改业。所以读书者多,而成名者少。”即言这里读过书人虽多,但不少人只以粗识几字,懂得仪理常识即可。即便家庭殷实的人,科举不利也转而经商谋生。科举考试不仅耗费财力,且制举一路,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得中者能有几人?经商致富相比读书仕进似乎更易实现,这一现实使得大多数人自觉地选择了前者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