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正式交流历史变迁.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邹儒楠1,2,3 ,于建荣3 (1.中国科学院 国家科学图书馆 北京 100190;2.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0190;3.中国科学院 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上海200031) 联系方式:上海市岳阳路319号31A204室 邮箱:zrn1985@ 电话:021析非正式交流的历史变迁 The Historical Change of Informal Academic Communication 摘要: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网络的兴起,非正式交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章分别从定义、交流手段、交流模式等方面对传统的和基于网络的非正式交流做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文章认为,作为科学交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非正式交流的全新交流模式克服了传统交流的弊端,更好地适应了科学大发展的需要,然而,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非正式交流,二者将长期共存,共同为科学发展服务。 关键词:非正式交流;网络;变迁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he rise of networks, informal communication has changed.The paper studies traditional and web-based informal communication in definitions, means and models. On this basis, it analys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of them. According to the article, web-based informal communication changes the model of traditional one, and it is more sui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Nevertheless, web-based informal communication couldn’t completely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one, they will serv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ogether with long-term coexistence. Keywords: informal communication; web;change 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有机的科学交流整体。作为科学交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正式交流被认为是知识扩散的重要途径和知识创新的重要源泉[1]。历史上,著名的情报学家普赖斯(D.J.Price)和科学学家戴安娜·克兰(Diana Crane)等人都曾给予非正式交流以极高的评价,认为它相比正式交流具有更大的意义[2-3]。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全新的网络非正式交流平台得以形成。基于网络的非正式交流克服了传统非正式交流的弊端,改变了传统非正式交流的固有模式[4],更好地满足了科学发展对科学交流的需要,成为新时代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交流手段[5]。鉴于非正式交流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我们有必要了解它的历史变迁,研究它在传统环境下和网络环境下的不同交流模式及特点,以利于非正式交流更好地为科学发展服务。 1 传统非正式交流及其模式分析 传统的科学交流系统以是否依靠正式出版文献展开交流作为划分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的标准,因此,传统意义上的非正式交流是指信息生产者与利用者之间不借助于科技文献而直接进行的交流[6],它既可以通过个体间的面谈、书信展开,也可通过无形学院群体的研讨会、学术沙龙活动展开。这里,无形学院是由同一专业领域中具有相似研究兴趣和目标的研究人员自发形成的,进行情报交流的非正式团体。 2.1 已有的非正式交流模式及其缺陷 有许多经典的科学交流模式对非正式交流过程做过描述,如米哈依洛夫科学交流系统模式、申农—韦弗模式、施拉姆互动模式[7]等(如图1—3)。 图1 米哈依洛夫科学交流系统模式 图2 申农—韦弗信息交流模式 图3 施拉姆互动信息交流模式 以上交流模式均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们虽然都描述了非正式交流的一般过程,但是都还不够完善。如申农—韦弗模式仅体现了单向的信息传播过程,忽略了信息反馈这一非正式交流的重要环节;米哈依洛夫的科学交流系统模式、施拉姆的互动模式则没有体现出交流产生的信息增量,这是非正式交流的出发点和重要落脚点。此外,这些交流模式都只关注了个体间的交流状况,而忽视了对无形学院交流状况的描述。 2.2 对传统非正式交流模式的修正 2.2.1 个体间非正式交

文档评论(0)

mtyi29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