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ACK结构下初中几何微课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及应用.doc

TPACK结构下初中几何微课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及应用.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TPACK结构下初中几何微课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及应用

TPACK结构下初中几何微课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及应用   (云南大学 信息技术中心,云南 昆明650091) 摘 要: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是信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文章力求结合TPACK知识与微课的契合点,分析微课课堂教学的优势所在,设计出适合课堂教学的初中几何微课模式,并对其在课堂中的应用过程进行研究 关键词:TPACK;微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6-0057-03 信息技?g日新月异的变化已然演变成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力,探索普世化的教育规律已成为过去,而今创设情境化的教育场景以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教师的共识[1]。教师的TPACK能力要求教师对所教授学科内容知识(CK)的深度进行探索,广度进行拓展,要求教师将信息技术知识(TK)辅助教学的观念渗透于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特征采用适当的教学法知识(PK)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微课对教学内容以组块进行划分,并根据学习者认知特点进行内容呈现,增强认知负荷正迁移,减小认知负荷负迁移,进而促进学习最大化。TPACK理论本身具有高综合性与高情境性,它要求教师能综合并协调好自身知识结构与科学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设计出因“境”制宜的TPACK微课程[2] 一、教师TPACK能力与微课的关系 TPACK是2006年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Mishra和Koehler在Shulman的PCK的基础上提出的。TPACK的核心在于技术(TK)、学科内容(CK)和教学法(PK)等各种知识的动态平衡,如若能将这种平衡应用于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中,不仅可以调动教师参与课程设计的意识和热情,还可以提高教师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微课设计流程,更好平衡教师TPACK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从目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来看,TPACK面临理论发展太快、实践操作步伐缓慢的不协调局面。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微课来提高自身的TPACK能力,而TPACK能力越综合、越出色的教师也越能设计出优秀的微课。微课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整合的具体表现与全新诠释,而TPACK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的第三阶段[3], TPACK与微课结合定会迸发出新的火花 二、课堂微课教学的优势 1.微课形成课堂教学层次 课堂微课教学形成了一种“大课套小课”的课堂教学层次,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教师的教学压力,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观察学生学习微课时的行为与反应、情感与态度,并能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反应给予形成性评价,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微课与线上微课的区别 线上微课的代表可汗学院的微课设计层次参考了“知识地图”的理论,以期使碎片化的知识点形成连续性与系统性[4],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全程扮演引导者与监控者的角色,可以随时帮助学生掌控学习步骤 3.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课堂微课不仅可以达到传统课堂知识教授与道德培养的双重教学效果,而且大大削弱了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要求。换个角度来讲,微课可以在课堂与课后教学中结合使用,由课堂至课下,不仅是教学的延伸,而且是教学资源的重复循环使用,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查缺补漏与知识理解的一种拓展 三、TPACK结构下的微课设计 美国学者B.Joyce和M.Weil将教学模式概括为四种:信息加工教学模式、个性化教学模式、合作化教学模式、行为控制教学模式[5]。本研究在仔细分析其对各教学模式的定义后,提出了以课堂教学为前提、以教师TPACK能力为基础、个性化与合作化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微课模式图,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所谓TPACK框架下的初中几何课堂微课教学模式是指在微课教学的具体设计过程中,首先进行学情分析,然后根据TPACK理论中的TK(技术知识)、PK(教学法知识)、CK(学科内容知识)对微课各设计要素明确分类,再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与反馈评价对微课设计中的PK与TK进行不断修改(CK涉及学科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与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有关,后期只能完善,很难修改),最终建构动态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微课教学资源。需要注意的是,此微课模式中CK、PK、TK三个模块的分析,并不是以线性方式进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自身情况灵活应用,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TPACK结构下的微课模式应用主体是学生,因此设计重点不在于教学设计,而在于学习设计。在这短暂的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与掌控权完全交给学生。下面笔者结合教师TPACK能力,就几何微课设计中的各要素进行一一分析 1.学情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微课设计中的学习者特征分析应以学习目标为前提,分析学习者的最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