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专家对1997年主要产品的非织造布实用量和2010年的需求量如表3所示。 表 2010年国内非织造布需求量 主要产品 用即弃类 耐久性类 装饰类 产业用布类 1997年用量/万t 2.07 12 3.15 7 2010年用量/万t 4 22.6 4 28.12 需求量增长率/% 193.23 188.33 126.98 400 到2030年,按美国GDP的1/3计算,中国非织造布的年产量应当达到 145万t。这时与美国的人均差距仍为2/3。但经是十分可观。 世界最大的40家非织造布生产公司 非织造产品分类 非织造材料按使用时间长短可分为: 用即弃材料 耐用型材料 非织造材料按用途可归纳为三大类: 装饰用材料 服装用材料 产业用材料 非织造布的主要用途有: 医用卫生非织造材料;服装用非织造材料;日常生活用非织造材料;工业用非织造材料;农业用非织造材料;国防用非织造材料等。 个人卫生产品 医疗保健产品 家用装饰产品 居家用产品 农用材料 车用材料 车用材料 过滤材料 过滤材料 电器电子行业用材 包装材料 服用产品 鞋帽仿皮革材料 休闲、旅行用产品 建筑用材料 土工合成材料 未使用土工合成材料 使用土工合成材料 土工合成材料 土工合成材料 四、非织造布与传统纺织品的结构差异 传统纺织品结构特征: 1、构成主体是纱线(或长丝) 2、经交织或编织形成规则的几何结构 机织物 针织物 非织造布结构特征:1、构成主体是纤维(呈单纤维状态)2、由纤维组成网络状结构3、必须通过化学、机械、热学等加固手段使该结构稳定和完整。 织造材料的结构模型 理想结构模型 点状结构模型 片状结构模型 团状结构模型 非织造布的特点1、介于传统纺织品、塑料、皮革和纸四大柔性材料之间的材料。 非织造布的外观、结构多样性 结构: 纤维排列 (1)纤维呈二维排列的单层薄网几何结构 (2)纤维呈三维排列的网络几何结构 纤维结合 (1)纤维与纤维缠绕而形成的纤维网架结构 (2)纤维与纤维之间在交接点相粘合的结构 (3)由化学粘合剂将纤维交接点予以固定的纤维 网架结构 外观: 布状、网状、毡状、纸状等。 3、非织造材料性能的多样性 手感刚柔性; 机械性能; 材料密度; 纤维粗细; 过滤性能; 吸收性能; 透通性…… 根据非织造材料的用途,来设计材料的性能,进而选择确定相应的工艺技术和原料。 第七章 非织造布 一、非织造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技术 非织造材料 (Nonwovens) 又称非织造布、非织布、非织造织物、无纺织物或无纺布。非织造技术是一门源于纺织,但又超越纺织的材料加工技术。 它结合了纺织、造纸、皮革和塑料四大柔性材料加工技术,并充分结合和运用了诸多现代高新技术,如计算机控制、信息技术、高压射流、等离子体、红外、激光技术等。非织造技术正在成为提供新型纤维状材料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新兴的材料工业分支,无论在航天技术、环保治理、农业技术、医用保健或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等许多领域,非织造新材料已成为一种愈来愈广泛的重要产品。非织造产业被誉为纺织工业中的“朝阳工业”。 第一节 非织造概述 非织造布的发展简史 (一)非织造材料的起源 非织造材料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毡制品-----针刺毡、针刺垫 家蚕抽丝成锦------纺丝成网法 大麻造纸--------湿法非织造布 (二)现代非织造工艺技术发展 朝阳工业 非织造材料的发展原因: 1. 原料使用范围广,产品品种多。 2. 生产工艺过程简单。 3. 生产速度快,产量高。 4. 工艺变化多,产品用途广。 生产方法 机型 相对生产速度 机织 针织 非织造 造纸 自动有梭织布机 无梭织布机 纬编大圆机 高速经编机 缝编机 针刺机(4m工作宽度) 针刺机(特宽幅) 粘合法生产线 热轧法生产线 纺丝成网法生产线 湿法生产线 高速造纸生产线 1 10 28 71 90 125 360 600 1800 200~2000 2300~10000 40000~100000 (三)世界非织造工业的发展概况 第一阶段:二十世纪40年代初-50年代中,萌芽期。针刺非织造布,纺粘法非织造布 第二阶段:二十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末,商业化生产。湿法非织造布机,水刺法生产非织造布 第三阶段:二十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末,发展重要时期。闪蒸法非织造布 第四阶段:90年代初至今,全球发展期。 二、非织造布的定义 国家标准(GB/T5709-1997)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