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886年,美国亚特兰大市的药剂师约翰?彭伯顿博士偶然发明了可口可乐,当时谁也没料到,这一普普通通的产品会成为今天全世界最畅销的饮料。1997年,中国沈阳的许慕侠女士带领科研人员,历经上万次试验,终于发明出一种“奇妙”的液体——苹果醋饮料。纵贯上百年,横跨两大陆,机缘迥异,人定胜天,那同样难忘的瞬间,似乎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果醋饮料能否像可乐那样,风行全国,并推向世界每一个角落,成为中国饮料对世界的贡献呢? 星星之火待燎原 如果你没有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现实就总是嘲笑理想。果醋饮料“惊艳”面世之初,被称为是继碳酸饮料、水饮料、茶饮料、果汁饮料和功能饮料之后的“第六代黄金饮品”,然而十年生聚,至2008年,整个行业的销售规模只有6亿多元,全国近千家大大小小的果醋生产企业,却没有产生一个强势品牌,销售额过千万的都屈指可数,河南开封三锋果醋年销量一亿多元,广东天地壹号销售额有一亿多元,且其以陈醋饮料为主,苹果醋推出并不久。 果醋饮料如侏儒般成长,以至被业内称为“过气行业”、“叫好不叫座”,甚至被指为“一潭死水”,在国外,它同样也是正在兴起、边缘化生存的小品类。在这里要澄清一个概念。国内果醋厂家和果醋专家经常告诉我们,果醋饮料迎合了现代都市人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并满足了女性朋友保健、美容的需求,因此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已被消费者普遍接受,“市场非常成熟”,仅北美地区的苹果醋产量就达2.6亿升,但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各种醋(包括传统醋、保健醋和果汁醋)的人均年消费者量仅为0.19 公斤,是日本的1/9,美国的1/7,而果醋就更少了。——实际上,如果这不是有意借“舶来品”的名义来忽悠大众,也是混淆了果醋的概念。欧美的果醋产量高的确不假,但多是作为食醋,盖我国是以大米、高粱、麸皮等谷物酿醋,西方各国则多以苹果、葡萄或葡萄酒来酿醋(如意大利立法,“醋”特指葡萄酒经醋酸发酵所获得的产品),在日本果醋也占30%。这只是使用原料上的差别而已,本质上仍然是作为调味品的食醋,与我们所说的果醋饮料属于截然不同的品类,就像如果你把陈醋与陈醋饮料混为一谈,不是让人觉得很荒谬吗? 果醋饮料其实是地道的中国特产。许慕侠1996年到欧洲考察果醋,就是发现果醋在西方虽然流行,却仍然局限于厨房调味品,于是决心生产一种酸甜爽口的饮料,这就是今天的沈阳麦金利果醋。它曾在亚洲营养大会上引起轰动,被确定为“21世纪亚太地区重点开发推广的功能食品”,并出口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踌躇满志的许慕侠在2001年表示五年后争取实现5亿元的销售额。实际呢?随着其他果醋品牌的崛起(例如开封三锋果醋等等)今天能达到这个目标的十分之一就不错了,麦金利的海外市场在不断萎缩,别的果醋品牌却在不断增长(三锋果醋远销德国、日本、缅甸、泰国等)。“果醋女皇”的境遇,折射出果醋行业的“悖论”:一方面,许多中小企业在这个行业“生存没问题,关键是发展”,这种“草根生存”从本质上揭示了其产品内蕴着惊人的市场潜力;另一方面,果醋饮料在国内外饮料市场虽不断增长但占有率都极低,多年来时有高潮,却又降温迅速,始终进入不了主流。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果醋饮料难以突破发展瓶颈? 品类创新“货品化” 不可否认,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给果醋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困扰。真正的果醋是由果汁经过两次发酵(酒精发酵、醋酸发酵)而成,时间一般需要3~6个月。而目前不少企业为了缩短生产时间,以果汁加食醋勾兑来冒充果醋,缺乏发酵法生产果醋特有的风味。由于这种糊弄产品工艺简单,成本低、利润高,并以高额“开瓶费”为竞争手段,竟在市场上大行其道,使正规厂家的产品举步维艰。为此,由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饮料分委会负责的《果醋饮料》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于2008年10月发布,意图规范醋饮行业,加速行业洗牌。该标准明确规定,果醋饮料须用经发酵制成的果醋制成,产品标识名称应由“发酵型”、“水果名称”和“醋饮料”三部分组成,如:以苹果或苹果汁为主要原料发酵制成的果醋饮料应命名为“发酵型苹果醋饮料”。——可以预料,统一标准后目前醋饮业的龙头天地壹号的日子将比较难过,其主打的陈醋饮料会被果醋对手攻击为过时货、非标准、不正宗。 无疑,标准的设立有益于保障和提高市场上果醋产品的质量,但果醋行业会从此挣脱魔咒,赢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吗? 我们认为:希望渺茫。 因为“果醋”这个品类名称,才是阻碍消费者接受果醋饮料、限制果醋行业发展的罪魁祸首! 从消费者的心智来看,“果醋”这个字眼首先触发的是大脑中对“醋”的固有认知,而醋除了作为调味品时为人所需之外,其强烈的酸味刺激给人的感觉并不好,“吃醋”在平时被人们视作贬义词,把醋搞成饮料会让首次接触的人有一点新奇感,但远不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