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臺灣通史丘逢甲傳》試譯(僅供課堂參考,請勿COPY)
《臺灣通史《臺灣通史 ‧丘逢甲傳‧丘逢甲傳 》試譯》試譯
《《臺灣通史臺灣通史 ‧‧丘逢甲傳丘逢甲傳 》》試譯試譯
(僅供課堂參考,請勿COPY)
丘逢甲字仙根 ,又字仲閼。彰化翁仔社人,後隸臺灣,社處大甲溪之旁,土
番部落也 。粵籍居之,故其俗尚武負氣,而逢甲獨勤苦讀書,年十三入泮。
丘逢甲 ,字仙根,又字仲閼。彰化縣翁仔社的人,後來歸屬臺灣府(臺灣省
臺灣府 ),翁仔社位於大甲溪的旁邊 ,是土番(原住民)的部落 。廣東籍的人居
住在這裡 ,所以民風崇尚武藝,憑恃意氣,不肯屈居人下(好鬥),然而逢甲偏
偏能夠努力讀書 ,十三歲就能考取生員。
時吳子光設教呂氏之筱雲山莊 ,藏書富,逢甲負笈從,博覽群籍,遂以詩文
鳴里中。
當時廣東人吳子光講學於呂炳南所興建的筱雲山莊 ,此處藏書非常多(有古
籍二萬多卷 ),逢甲來此求學 ,廣泛閱讀群書,終能以詩文揚名於鄉里 。
灌陽唐景崧以翰林分巡臺灣道 ,方獎掖風雅,歲試文生,拔其尤者,讀書海
東書院 ,厚給膏火,延進士施士洁主講 。
廣西灌陽人唐景崧以翰林的身分代替巡撫分巡臺灣道 ,積極提倡文風。每年
考試文生 ,提拔特別優秀的學生,並安置他們在海東書院(位於今台南進學國小)
讀書 ,補助非常優厚的學費,並延請進士施士洁主講。
於是逢甲與新竹鄭鵬雲 、安平汪春源、葉鄭蘭肄業其中。未幾,聯捷成進士,
授兵部主事 ,為崇文書院山長 。
於是逢甲與新竹的鄭鵬雲 、安平的汪春源以及葉鄭蘭都來此學習。不久,逢
甲參加鄉試中舉人 ,接著進京會試中進士,相聯的兩次考試都錄取了!授官兵部
主事 (正六品),擔任崇文書院的院長 。
及景崧陞布政使 ,邀其至,時以文酒相酬酢,臺灣詩學為之一興。光緒二十
年,朝鮮事起 ,沿海籌防,景崧署巡撫。
等到景崧升任布政使 (掌管全省民政和財政),邀請逢甲到來 ,經常一起飲
酒切磋詩文 ,臺灣詩學因此而興盛。光緒二十年,由於朝鮮東學黨的事件,清廷
與日軍對抗 ,沿海籌備防禦,景崧擔任巡撫。
二十一年春三月 ,日軍破澎湖,北洋亦師熸艦降,議割臺灣以和。時臺灣舉
人會試在北京,上書都察院,請止,不聽。紳士亦群謀挽救,逢甲為首,函電力
爭,皆不報 。
二十一年三月 ,日軍攻破澎湖,北洋艦隊也戰敗投降,打算割讓臺灣議和。
當時臺灣的舉人在北京參加會試 (禮部考試),上書給都察院 ,請求中止割讓臺
灣,朝廷沒有答應 。地方的士紳們也一起圖謀挽救,以丘逢甲為首,函電極力爭
取,朝廷都不回應 。
四月 ,和議成,各官多奉旨內渡,而景崧尚留,誓與臺灣共存亡。逢甲乃議
自主之策 ,眾和之。
四月 (二十六日),清廷與日本達成和議 ,文武各官大多被朝廷召回內地;
而景崧仍留在臺灣 (明詔將唐景崧開缺,以示臺事與清廷無關),立誓要與臺灣
共存亡 。於是逢甲提出臺灣自主的計策,得到大家的贊同。
五月朔 ,改臺灣為民主國,建元永清。旗用藍地黃虎,奉景崧為大總統,分
電清廷及沿海各省 ,檄告中外,語甚哀痛。
五月初一 ,將臺灣改為「臺灣民主國」,年號為 「永清」。國旗為藍地黃虎的
旗幟 ,奉唐景崧為大總統,分別電告清廷及沿海各省,同時告知中、外,用語非
常哀痛 。
當是時 ,義軍特起,所部或數百人、數千人,各建旗鼓,拮抗一方。而逢甲
任團練使 ,總其事,率所部駐臺北,號稱二萬,月給餉糈十萬兩。
在這時候 ,義軍紛紛出現 ,部隊有的幾百人,有的幾千人,各有各的旗號,
在地方上頑強抵抗日軍 。逢甲擔任團練使 (民兵領袖),總管抗日事宜 ,率領部
隊駐守在臺北 ,號稱有二萬人,每月領十萬兩的兵餉。
十三日 ,日軍迫獅球嶺,景崧未戰而走,文武多逃。逢甲亦挾款以去,或言
近十萬云。
十三日 ,日軍進逼獅球嶺(今基隆仁愛區)尚未交戰 ,景崧便逃跑了,文武
官員大多逃跑 。逢甲也挾款逃去,有人說挾款將近十萬兩。
連橫曰 :逢甲既去,居於嘉應,自號倉海君,慨然有報秦之志。觀其為詩,
辭多激越 ,似不忍以書生老也。
連橫說 :逢甲離開臺灣之後,居住在嘉應(今廣東省梅州市 ),自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