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八年级疑难问题解答
八年级上册疑难问题
1.第2课《芦花荡》P16倒数第2行“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是一个病句,应改为“我打他们不用枪,那才是我的本事。”或“我打他们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郑州四十八中)
答:可以不算病句,这里是口语环境,不同于书面语环境。“那”指的是“用枪”,而不是“我打他们不用枪”。
2.第3课《蜡烛》P20课下注解“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应改为“前苏联作家”。(郑州四十八中)
答:不必改。其实“苏联”到目前为止就一个,不能分前后。如果以后再出现一个“苏联”,则可以改为“前苏联”。
3.第9课《老王》P78倒数第2行“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其中“散”读什么音?(郑州四十八中)
答:应读sǎn,动词,分开,解体。如散架。
4.第13课《苏州园林》作者简介“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以字行。”其中“以字行”是什么意思?(郑州四十八中)
答:“以字行”即人们称呼一个人的时候多用他的“字”,而不用他的名。“行”即流传。
5.第23课《核舟记》P177课下注解“简,挑选。”过去强调“简通拣,挑选。”教学中此类通假字是否要强调指出?(郑州四十八中)
答:应该强调通假字。
6.《三峡》中“猿鸣三声泪沾裳”,“裳”应读shānɡ还是chánɡ?
答:应读chánɡ,口语中读shanɡ,是轻声。没有shānɡ这个读音。
7
答:第一句中的“外人”应该是“世外的人”而不是“世上的人”。即男女衣着和晋朝人很不一样,“都像是世外的人。”
第二句中的“外人”是指桃花源外面的人。
八年级下册疑难问题
1.第一课《滕野先生》:
(1)“大概是物以希为贵吧”(P4第三行),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则是“物以稀为贵”。(郑州七中、三十四中)
答:这是“鲁迅式”的错别字。教材是为了保持鲁迅文章的原貌,因而未作改动。另外,这也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阶段白话文尚未完全规范所致。
(2)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深恶痛绝”,课文里是“深恶痛疾”。(三十四中)
答:应为疾。
2.第二课《我的母亲》(郑州七中):
(1)P13“糜(米改为禾)先生”注音是mén,应为méi。
(2)P14倒数第三行“八都凡五村,称为‘五朋’。”其中“八都凡五村”是什么意思?
3.第四课《列夫·托尔斯泰》一句“难道真的是列夫·尼
答:克应改为古,是校对、印刷错误。
4. P74第一行“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以前课本中第一个“摔”为“甩”。如果二者同为“摔”,语意也出现重复。(郑州七中)
答: 按新教材。同意为“摔”。
5.第十八课《吆喝》P144课下注解2:钹bō,应为bó。
答:应为bó,是校对、印刷错误。
6.第27课《岳阳楼记》P194注释4“越明年”解释为“到了第三年”,应为到了第二年。
答:新教材的说法与过去传统说法不一样。我们认为现在的课本是对的:“明年”即第二年,“越明年”就应该是第三年。
7.课本第21页讲到了“主谓句和非主谓句”,而第75页才提到“句子成分”。
答:是教材编写有问题。可做一下调整,先向学生讲一些句子成份的知识。
8.教参P23第二行“文章的主体部分写母亲(第5——8段)”应为5——12段。
答:应为5——12段。说5——8段是教参印刷校对错误。
9.教参P23主体第2点表现母亲当家艰难一段中,小序号只有(1)(3),没有(2)。
答:是教参印刷校对错误。请更正过来。
10.教参P40页《列夫·托尔斯泰》课后练习第二题第三小题的答案很牵强,并未答出句子的含义。
答:这里是说托尔斯泰的眼光很犀利,实际是说托尔斯泰的文章揭露沙皇很深刻,就像说鲁迅的头发根根直竖,与现实不协调一样,是描写人的性格。教参答得太笼统。
11.课本中几篇文章学生可能会费解些,如《雪》《雷电颂》等。授课时是否讲得深些?(郑州四十四中、27中)
答:不宜深。学生能懂到哪一层就到哪一层,不要过深地去挖掘。
12.语文课本附录中涉及的汉语常识是否给学生讲(展开讲解)?(郑州四十四中)怎么讲?考试中是否体现?(郑州27中)
答:涉及到什么讲什么。不必展开讲,重在应用。考试中是有所体现的,当然,不是以具体的概念、术语体现出来的,而是体现在应用上。
13.期末考试考课本中的内容并不多,学生中出现了不重视课本学习、考试凭运气的现象,教师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本上?学生说“语文不用复习,到时瞎撞也能及格。” (郑州四十四中)
答:实际上期末考试中课本的内容占一半。课外内容也以课本内容为依据。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本上来,就需要老师想办法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富有魅力,使学生对教材和课外阅读感到兴趣盎然。至于学生说的话,很有道理,语文考试成绩不是靠复习得来的,而是在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