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故乡镜像的文学建构:
当代农村题材文学中的家园书写
彭维锋
摘要:当代农村题材文学中的“故乡”镜像,重建了人与乡村、人与自然、人与人等之间的诗情画意
关系,它既是乡村现代性发展的产物。也是乡村现代性困境的表征。当代农村题材文学通过对乡村生产生
活的物质空间、生存条件等物质性存在的图绘,建构起坚实而厚重、丰富而立体的“故乡”镜像,并最终生成
强烈对抗现实的强大功能,上升为一种心灵皈依的乡村宗教和审美追求。
关键词:农村题材现代性故乡镜像家园
中图分类号:120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38(2015)05—0139—08
作者简介:彭维锋,男,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会干部学校副校长。研究方
向:文艺批评。
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安东尼·吉登斯分析了现代性的断裂性和反思性,指出“现代性以前
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了所有类型的社会秩序的轨道”…。由此,现代性的后果造成了两方面的
结果:一方面,“机械复制时代”的现代化、城市化、商品化和工业化,导致人越来越成为一种“单向度
的人”旧1;另一方面,也激发起人在摆脱(抛弃)现代性的灵魂遭际,而在心灵深处渴望并寻求回归自
然、回归田园、返回大地,寻觅精神家园。“诗人的天职是返乡,惟通过返乡,故乡才作为达乎本源的
切近国度而得到准备””J。
在此种意义上,当代中国的“故乡”镜像既是乡村现代性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乡村现代性困境
的表征:当代农村题材文学创作中对“故乡”和“家园”的追忆与重构,使自然大地重新成为真正的故
乡,使乡村田园重新成为灵魂归依的沃土,使13渐荒芜、淡忘的纯真朴质的情感情绪、伦理道德、文化
心理等从情感边缘走向心灵中心,就具有了极为强烈对抗现实的强大作用,就具有了创作主体身份乃
至嬗变中的乡土中国民族国家之身份确认的坐标价值,也同时亦具有了某种形而上的意义。恰如史
铁生所言,“我们不必要求文学不脱离生活,首先它无法脱离,其次它也在创造生活,它就是生活的一
部分,而且它完全有权利创造一种非现实的梦样的生活。”M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三农’题材文学创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09BZW008)的阶段性
成果。
139
毋庸置疑,“家园意识”是一种永恒的、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情感,它具有一种稳定性和归属感,
寄寓了人类最美好的追求和向往,是人类原初情感与理性选择整合而成的文化形态,是观察、审视、思
考现实的价值准则与人文理念,是个体身份特别是心灵之栖居最终得以确立的重要坐标。创作主体
对永恒家园的追忆与美化,恰恰是对当下时代的忧虑与失望。在当代中国“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
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1的现实世界里,在剧烈碎片化、变动不居、危机四伏、难以把
握的时代语境下,到底有没有或者能不能发现那些永恒的、稳定的、内在的、心灵的、安全的以及“优
美”的元素?
我们看到,在中国现当代农村题材文学的书写中,创作主体通过对故乡的追忆、重建甚至虚构,暂
且剥离其中的消极性因素;通过众多朴素的乡村意义符号,强化其中的真、善、美(也同时是藏垢纳
污)的元素;由此,历史传统中的优秀(稳定性)因素和儿童记忆中最美好的部分得以凸显,力图建构
一个几乎独立(或超越)于其语境之外的诗意空间。此岸即彼岸,彼岸亦此岸,追寻失落的遗忘,抗拒
时间、拒绝时间、超越时间,建构一种宗教般的、形而上意义的却又充满平凡诗意的、富有意义张力的
乡村心灵家园,并以此缓解甚至对抗当下个体(民族)生存的虚妄、苍白与焦虑。由此,乡村书写更多
地融入了创作主体的情感与情绪、体验与诉求,成为其处理历史、现实、未来之间紧张关系的一种策略
与路径。饱满充实的生活、圣洁纯粹的信念、善良优美的人性、朴质醇厚的风俗、高贵尊严的人格、坚
忍超脱的情怀、自然珍贵的爱情……甚而言之,乡村意象、乡愁意识与家园情结等镜像上升为一种心
灵皈依的乡村宗教和审美追求。王安忆就如此说过,“我写农村并不是出于怀旧,也不是为祭奠插队
的Et子,而是因为,农村生活的方式,在我眼里日渐呈现出审美的性质,上升为形式。”∞o
从历史社会学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将民族视作一种想象的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反战文学"的凤与凰——抗战时期日本作家鹿地亘、绿川英子在华文学活动集萃.pdf
- "无为有处有还无" ——论游走在哲学与文学间的"无".pdf
- "艺术英语"守望生态童年——儿童本位观照下"艺术英语"教学的思考与实践.pdf
- "影戏"传统下的艺术探索 ——90年代以前的中国艺术电影.pdf
- "中国梦"哲学研究综述.pdf
- "著书自娱"——看文学评论家金圣叹的文学造诣.pdf
- "中国女孩"的困境——黄哲伦《蝴蝶君》的文学伦理学解读.pdf
- “北大荒兵团文学”中的地方美学与文化视域.pdf
- “本科+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pdf
- “触觉”与“视觉”——在“艺术意志”规律中探讨古罗马与汉代艺术的差异.pdf
- DB5305T 185-2024 灰皮果蔗栽培技术规程.docx
- DB5113_T 22-2022 高坪甜橙生产技术规程.docx
- DB4502_T 0016-2022 柳州螺蛳粉直播带货行为规范.docx
- DB51_T 2415-2017 岷江干旱河谷森林植被恢复技术规程.docx
- DB43_T 3080.3-2024 湖南省立木材积、生物量及碳系数计量监测系列模型 第3部分:马尾松立木材积与生物量模型.docx
- DB4414_T 21-2023 梅州柚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docx
- DB64 T 1038—2024 白蜡育苗及造林技术规程.docx
- DB43T 3012-2024 雪灾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规范.docx
- DB43_T 2301-2022 山樱花优树选择技术规程.docx
- DB51 T 1057-2010 出口茶基地建设技术规程.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