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文学知识谱系及其跨界建构.pdf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謦未。辟玄 2013年第8期 马华文学知识谱系及其跨界建构 龙扬志王列耀 【摘 要】马来西亚、中国大陆和台湾作为马华文学研究的三个重要学术场域,由于立足点不同,造成区 隔鲜明又相互冲突的话语体系。以文学研究和文学史书写为主要诉求的知识谱系塑造.反映出马华文学在多 元政治与文化环境中的复杂性。解决文学史与观念史的偏离,有必要在“去种族”和“去冷战”前提下形成 视域融合,建构一种基于文学现实的文学史叙述,从而使跨界研究获得学理对话与同情理解之可能。 『关键词1马华文学 知识谱系 场域 共同体 跨界 [中图分类号]1338.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000—7326(2013)08一0153一06 由于历史、地缘、语言、文化和身份关切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马华文学研究在地域上基本可以 分为三个区间:分别由马来西亚(马来亚)本土研究队伍、台湾(少数香港)学者、中国大陆的海外/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群体承担。①马华文学知识谱系与马华文学自身的立体展开一样,是一幅区隔鲜明、 众声喧哗的学术图景。 一、马华文学研究的本土谱系 从具体存在形式来看,马华文学研究的知识谱系是一个包括文学评论、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和文学 史等在内的综合系统。受20世纪80—90年代文学研究生产的报刊环境制约,文学批评构成了知识谱系 中最为突出的部分。虽然文学批评介入程度不一,但是已经走出批评阙如的困境。80年代批评文章的 焦虑可以视为研究的焦虑,对专业读者的期待.与其说是刊物提升文学平台声誉的迫切诉求,不如说批 评本身象征了马华文学研究的具体展开,即使是印象式的片言只语或新批评式的内容解剖,仍然能起到 倡导阅读的作用。 90年代是马华文学的黄金时代。这时“新经济政策”已经告一段落.马来人的利益得到额外弥补, 除政治绝对优势之外,经济也逐渐具备与华人并驾齐驱的实力,华巫之间的种族矛盾多少有所缓和;而 1989年马共问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与中国大陆关系的正常化,有望在90年代塑造中马关系的新篇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11&ZDlll)子课题“海外华文文学跨界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华侨华人与百年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12AzD8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龙扬志,暨南大学中文系讲师;王列耀,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汉语传媒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 师(广东广州,510632)。 ①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划分,除上述三大区间之外,新加坡和日本等国家也有不少人在从事马华文学研究。新加坡 以苗秀、方修、杨松年、吴耀宗等为代表。日本设立了专门的南洋华文学会,有山本哲也、小木裕文、樱井明治、今富 正巳、舛谷锐、荒井茂夫等学者。参见王炎:《马华文学与日本学者》,《星洲日报》“星云”,1992年5月16日。 一153_ 章:在另一波现代化蓝图“2020远景”的渲染下,民族同化政策有意识地让位于多元民族的团结共存, 或者说以更柔和的说服去替代施行了几十年的威权主义压制,因此华族教育、文化自主选择权从纲领文 件得到部分体现。总体缓和的社会局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少数族裔文化发展迎来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受此外部环境改善的影响,华文文学创作逐渐从各种政治文化禁忌中获得解脱,报纸副刊的推动,特别 是《星洲日报》“花踪”文学奖形成的巨大激励作用,促使华文文学的规模效应向社会扩散。 90年代马华文坛以两年一度的花踪文学奖颁奖典礼为舞台,期间穿插大大小小的文学论争,上演 了一场马华文学史上高潮迭起的大戏。从中获益的尤其是六字辈、七字辈这批新生代作家,他们在以后 的文学史书写中成为干将和主角,由他们引发的文学议题推动了思辨气质的培养,这也促使文学批评加 速走出一团和气的平庸局面。可以说,90年代成为重塑马华文学创作、研究、接受的关键历史阶段, 直接提升了马华文学在东南亚华文文学圈的地位,加速积累了与世界华文文学平等对话的资本。 马华文学创作和研究代际更替的背后,离不开华文学界学术水准的整体提高,更加深远的背景,则 是世界范畴内的现代性浪潮以及随之而来的后现代转向。在大马本土学者中,以陈强华、许文荣、张光 达、庄华兴、林春美、刘育龙、李天葆、夏绍华、辛金顺、安焕然等为中坚的中青年学者成长迅速,成 为整个马华文学研究领域一支重要的学术队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