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平衡原则.doc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闻报道平衡原则

新闻报道平衡原则 篇一: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 试析当前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 赵智敏 内容提要:当前我国媒体新闻报道失衡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于:报道的“一边倒”;对不同阶层生活画面反映的过度扭曲;娱乐化消解着新闻报道本身的严肃性和启示意义。报道失衡的后果严重,如何破解此难题?本文从四方面提出对策:拓宽新闻的信源渠道、把握好单篇报道的平衡、重视报道的整体平衡、制度保证。 关键词:新闻报道、平衡、客观性原则 众所周知,媒体是以传播信息为要务的大众传播工具,不论传媒发展和演化出多少功能,都不能弱化其最基本的功能--传播信息。为确保信息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新闻报道的平衡原是不可或缺的。 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的80年代,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由于我国的新闻事业强调喉舌性质和凸显宣传功能,平衡原则实际上长期被忽略。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传媒所面临的媒介环境的变化,这一原则才开始被人们逐渐认识和重视,1983年孙旭培先生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1]但从目前的媒体实践来看,以上重要原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的初期,新闻报道的不平衡操作带来的负面影响还能被社会所吸纳的话,那么在社会利益多元、文化多元的格局基本形成的态势的今天,忽视新闻报道中应遵守的平衡原则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从总体看来,当前我国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失衡现象主要有三种表现: 一、 报道的过度偏向:“一边倒” 今天的中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整个社会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同时不同利益群体各自的利益诉求也呈现多元化色彩。在这种背景下,及时而准确地反映社会的不同呼声及需求已势在必行。可是,媒体却常常视而不见:对同一问题、不同的利益群体的不同诉求和看法的反映往往只有一个声音,于是便出现“多元社会 一个声音”的失衡报道——注重一面之词的“一边倒”的新闻占据媒体。当前媒体在新闻报道时的过度偏向,使得新闻资源的供给无法满足整个社会的正常需要,导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公众在信息资源享有上的不公平。“一边倒”的报道,使得媒体报道所制造的社会幻像遮蔽了实际存在的诸多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不仅损害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也误导了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其实,意见和利益的公开表达,多种意见和多元利益的畅通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对不同阶层生活画面反映的过度扭曲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和国家公共政策制定的倾向性调整,我国社会的整体人群出现了急剧分化的趋势,这种深刻的变化给作为以反映社会现实变动为己任的媒体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如何合理地反映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画面。从媒体近年的报道应对来看,情况并不能让人感到满意,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媒体对于不同阶层生活画面反映的过度扭曲,其表现和危害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对强势阶层报道的圣像化。在传媒日益商业化运作的今天,媒介越来越多趋向于把精力放在对富人和精英的报道上。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已经走向市场的媒体必须尽可能多地吸引受众眼球,借此获得最大量的商业利润。同时,对于财富、成功和美貌的向往和追逐则是当下众多国人的共同心理。在以上商业原则的支配下,便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当今的传媒,是城市的传媒,而不是农村的传媒;是富人的传媒,而不是穷人的传媒”。[2] 如果说,在份量上媒体更倾向于对富人和精英加以报道还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话,那么媒体对于此类人群报道取向的选择却存在着不容小视的问题,即不惜版面、时段过多地渲染此类人群的超出常人的价值观念、利益需求、思想感情、生活方式,而对于他们艰苦创业历程的孜孜求索、崇高的理想的不断塑造等更可以激人奋进的内容却视而不见。这种完全圣像化的报道取舍不仅掩盖了此类人群的生存真相,还助长了整个社会的奢糜享受攀比的风气,无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2.对困难人群报道的悲剧化。当前,我国一部分都市类媒体把报道的很大一部分精力投放于困难群体,关注底层人的生活,这是一个极好的现象。但是,关注困难群体的媒体的一些报道也出现严重的取舍偏见:新闻报道主题的悲剧化。进城男民工们让人胆寒的讨薪,生活无着的打工女被强逼卖淫,等等。诸如此类足以震撼眼球的媒体报道只能集中反映一个主题:在现实状况下困难人群的悲剧命运。“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曾尖锐指出:一种人群如果因为所谓的影响力和距离关系,而渐渐被社会的主流记忆力选择性地忽略,乃至淡忘,要等到下一次有新闻发生才能显示他们的存在----这样的状况,难以说得上是全面发展。大众传媒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不愿意长期关注弱势群体,商业的逻辑使其在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中更有可能采用一种“炒作”的姿态,而不是旨在作为长时间的利益代言人。 [3]以上评论道出了媒体对于困难人群的报道以及报道取向的悲剧化的真正原因。 其实,困难人群在

文档评论(0)

raojun00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