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四年级下册环境教育教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青岛四年级下册环境教育教案要点

课题:身边的一次性用品态度目标: 通过小组研究性学习活动,寻找生活中的一次性用品,知道浪费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学生的节约意识,养成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知识目标: 1、通过调查、考察、辩论,了解身边一次性用品的种类、使用情况,知道使用一次性用品的利与弊。 2、懂得节约资源,知道多使用耐用品是保护大自然的行为。 3、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 4、学会在探究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交流和分享不同见解。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问题、探索研究的方法,树立自主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收集相关信息,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应用的能力。 通过调查、考察、辩论,了解身边一次性用品的种类、使用情况,知道使用一次性用品的利与弊。懂得节约资源,知道多使用耐用品是保护大自然的行为。第一阶段 活动准备阶段(开题课) 1、情境导入:? 这些只用一次的用品我们通常称它为“一次性用品”。 2、联系生活 在你的活动中你经常用到或遇到过一次性用品吗?它有什么作用。 3、辩论:一次性用品该不该用?为什么? 4、对于一次性用品,你想研究哪些问题? 5、梳理问题,形成小课题。 家庭里的一次性生活用品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超市里一次性生活用品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餐馆里一次性生活用品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医院里一次性生活用品有哪些?有什么作用?其它地方 其它国家也有一次用品吗?他们是怎么做的? 一次性用品的危害是什么?我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解决? …… 自愿结合成小组,做好计划。 第二阶段:学生分成小组实施 第三阶段:汇报交流 第四阶段:评价反馈。 学生成果形式: 调查表、资料卡、手抄报、倡议书、利用一次性用品做的手工作品。 需整理的资料:小组计划表、学生活动过程资料、学生评价表、总结反馈表 课题:给垃圾找家(1)认识校园垃圾也是一种社会资源,初步建立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2)关注校园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3) 思考校园内存在的垃圾管理问题,找出解决减少垃圾的有效办法。 (4)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组织和策划能力。 认识校园垃圾也是一种社会资源,初步建立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一、设疑? 激趣 1、设疑导入。上课了,教师走进教室,看见教室有小纸片,弯腰去捡。教师说:“咦,垃圾,你的家在哪儿?怎么乱跑呢?”2、激发讨论。针对上述问题引发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顺势撩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垃圾哪有家啊?还是让它躺在地上吧!”随手又丢在地上。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述说自己的意见。3、揭题课题:“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有关垃圾的家在哪儿的问题”。出示课题。评析:垃圾应该放进垃圾桶,这个道理学生都懂。为此,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本次活动的内涵,找到活动的生长点,使生活矛盾与学生“已知”知识产生碰撞。这样,以问题设疑,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推动学生向纵深处发展。使学生处于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境界中。二、选择? 合作1、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进行调查研究,以下选题供大家参考:(1)校园垃圾是怎么产生的?(2)校园垃圾有哪些?它们有哪些危害?(3)同学们面对垃圾是什么态度?他们是怎么做的?()垃圾是如何收集和怎样运出校园的?(5)我们可以怎样处理校园垃圾?() 校园垃圾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2、制定研究计划。自由分小组,确定研究任务,制定研究方法明确分工。活动图表1,小组名称:????? ???????????????????????小组分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录员:??????? ????协调员:?????? ????汇报员:?????? 评析:生活垃圾的来源、处理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只让学生调查校园垃圾的情况,意在让学生从实际出发,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进行研究。教师引导学生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如安排研究时间,分析、创造研究条件,预测研究成果等。三、探究? 体验1、分小组进行研究(教师关注某些“弱势群体”,可以是某一小组的某一成员。)2、交流研究进展,共享研究资料资料交流包括:学生交流记录中的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校园垃圾的产生:纸屑、果皮、方便面袋、牛奶袋……校园垃圾的负效应:脏、乱、差对校园垃圾的态度: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对校园垃圾的处理办法:丢进纸篓、倒入垃圾箱、废物利用……3、小组汇报:提出有效地减少校园垃圾的方法。评析: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个个的挫折,生成一个个的问题,从而产生新的需要。教师此时处于辅导地位,但却贯穿学生实践过程的始终,是教师促使学生付出努力的激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