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_0.docVIP

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_0.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学生的生活与精神均疏离了传统文化,这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道德品质的养成,积极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凝住,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提高都是一种缺陷。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将传统文化植入课堂,引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从中获得美感与愉悦,从而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抵御人文精神的滑坡。      一、聆圣人之音      必修一名著导读部分就介绍了《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当然《论语》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即使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今天,《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对于高中生,教师完全可以从《论语》入手,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传统经典,感受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进现实生活。   笔者在所教的班级,开展了每天学习一则《论语》活动。起初,笔者每天讲一则论语,不是简单地翻译解释而是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新的解读,并戏称为任老师《论语》心得,如讲到《学而》第六则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告诉学生,这是古时的素质教育,这句话体现了古时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所谓人才要先成人,后成才,先具备了孝悌谨信,爱众亲人的素质,然后才能学习。有了这样的素质学习就不再是难事了,也不会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更不会出现不孝不悌,不谨不信,不爱不亲的不合格人才了。学生听了都忍俊不禁又觉得很有道理。教师起到了示范作用后,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每天请一位同学来讲一则《论语》,并要说出自己的心得。有一位学生,平时上课经常犯迷糊,轮到他讲《论语》时,他讲了《阳货篇》第二十二则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他说,这则《论语》是自己的真实写照,自己就是难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读了这则论语深受触动,觉得不能再终日无所事事,应该象许三多一样好好活,活得有意义,劝诫大家不要学他,博得了同学热烈的掌声,并说他颇具巴金的自我解剖的精神。每天一则《论语》,每天与圣人对话,在圣人光芒指引下,每天都有新的收获。   每天一则《论语》,学生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并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是可读、可知、可感、可用的,可以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有了传统的指引,可以让现代人不再迷茫困惑,站在先贤的肩膀上,看到未来的路。      二、探文化之源      必修二,梳理探究部分有个《形式源流与文化寻根》专题。笔者没有大包大揽,而是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将学生分成三个学习小组,分别负责形式源流、年节风俗、民族探源三个课题,并且给了他们足够长的时间,去图书馆或上网收集和整理资料,最后制作成课件,在班级讲解展示。   实际上每个课题都和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每个课题背后都充斥着庞杂的资料,在查找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既深入了解了传统文化又提高了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探究姓氏源流,了解不同姓氏的发展历程实际就是在了解中国的历史演变过程。有些学生又以姓氏为出发点开始探究姓、名、字、号的关系,既丰富了知识,又深入了解了中国的姓氏文化。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体现了人类对周围世界的关注和认识。现代人再去探究节日,更应该看到节日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几乎每个中国传统节日都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探究节日的起源可以了解中国神话。中国是诗的国度,节日更是展示诗人才华的绝佳时机,诗人的诗还原了古人过节时的场景。如船争先后渡,岸激去来波展现了端午赛龙舟的热闹;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是七夕的缠绵哀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是重阳节的惬意舒适。由节日到诗句,由诗句又回归节日,一圈转下来,既了解了节日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又阅读了大量诗词,一举两得。   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探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多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团结对于国家的意义。      三、感古人之魂      传统文化不仅仅是经典名著和年节风俗,古人的精神也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五册必修教材中许多课文展现了古人的精神风貌,在学习课文时,学生通过书本上的文字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在古人精魂的感召下反思自己,重塑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也是在学习传统文化。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感受烛之武的勇于承担的爱国精神;学习《苏武传》时,感受苏武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学习《荆轲刺秦》感受荆轲不畏强暴无畏勇毅;学习《离骚》时,感受屈原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责任感;学习《赤壁赋》时,感受苏子的超越世俗的文化追求和旷达的胸怀;学习《孔雀东南飞》时,感受刘兰芝和焦仲卿对爱情的忠贞;学习《将进酒》时,感受李白的自信与豪情;学习《归园田居》时,感受陶渊明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