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民生著华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心系民生著华章

心系民生著华章 摘 要:本文对黄恩彤晚年写农作物的四首词做了解读分析,指出这一组词具有选材独特、描摹生动、用词精确、寓情于景等艺术特点,表现了作者情系桑梓、关注民生的思想情怀,单就题材而论,亦可称为古典诗词中少见的一束奇葩。   关键词:黄恩彤 农事词 关注民生      光绪十三年版《宁阳县志艺文》收录有黄恩彤晚年致仕归养后关于农事的四首词作。   黄恩彤 原名丕范,字绮江,号石琴,别号南雪。山东省宁阳县蒋集添福庄人。道光六年(1826)中进士。累官至广东巡抚。为晚晴著名官吏和学者。学养深厚,著述甚丰,有文集及杂著二百余卷。   在这几首词作中,作者满怀欣喜地描写了清代传入宁阳的四种农作物花生、甘薯、生姜以及杞柳,表现了他对民生问题的深切关注,单就题材而论,亦可称为古典诗词中少见的一束奇葩。但因作者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已有研究的内容也多为其处理洋务之得失,这一组词作尚未引起重视。本文试对这几首词作初步解读,并借以略窥其思想情怀。      一、词作内容及艺术特点      其一、《沁园春落花生》,词云:?   试种花生,地拣松沙,兼带坟垆。渐鳞鳞翠甲,朝开暮合;棉棉碧蔓,斜界平铺。浅可藏蛇,深难没鹤,帀野轮囷入望殊。须芟草,趁昨宵好雨,鸭觜频锄。莫愁结果全无,偏暗里生根得气腴。看黄倾金朵,飘零委露;白凝玉颗,络索联珠。胚孕土香,蒂连藤细,却似琅玕满腹储。霜寒也,好殷勤筛取,铁网仍疏。?   落花生即花生,俗称长生果,宁阳习用其简称长果。原产中国东南沿海一带[1],明末清初内地间有种植。清嘉庆初年,宁阳齐家庄人、监生齐镇清引种至当地,至咸丰初已连阡接陌,成为宁阳主要农作物之一。[2]   此词上阕,写花生的种植和管理。因花生在宁阳引进较晚,属于试种阶段,因而作者对其栽培技术颇为着意,描写起来不吝笔墨。落笔先写花生的种植条件:适宜于松沙土质,也可于坟垆间种植;然后描述了其在地上生长的过程:渐鳞鳞翠甲,朝开暮合;棉棉碧蔓,斜界平铺。浅可藏蛇,深难没鹤,帀野轮囷入望殊;穿插叙述了农人的田间管理:须芟草,趁昨宵好雨,鸭觜频锄。鸭觜,即鸭嘴锄,锄草工具。言雨后杂草易生,须及时芟除。   词的下阕写花生与当地传统农作物地上植株结果的不同,是暗里生根得气腴,结果于地下。当地面植株黄倾金朵,飘零委露之时,地下正白凝玉颗,络索联珠。胚孕土香,蒂连藤细,却似琅玕满腹储,已经果实累累了。待霜寒之后,就可以殷勤筛取,收获成果了。但花生果实因生于地下土中,要应收尽收、全无遗漏很难,故云铁网仍疏。   全词重在描述花生的栽培生长过程,这显然与当时花生在宁阳尚属新生事物有关。词的主旨在于让人们了解花生、推广花生。故其主要笔墨用于叙述和描写,而作者对花生的喜爱之情,则渗透于字里行间。用词精准,描摹生动,而又相对通俗易懂。   其二、《水调歌头甘薯》,词云:?   甘薯实番薯,野叟尽垂涎。新蒸脱釜醰醰,香味妙能兼。初自南洋吕宋,洊至瓯闽吴越,广莳到东山。青编元扈纪,十二胜喧传。 破黄垆,抽碧颖,剧芳鲜。附根磊砢,还如圭璧种蓝田。漫道芋魁斗大,误认蹲鸱肥羜,玉糁记坡仙。无蜂能酿蜜,萍实许分甜。?   甘薯原称番薯,宁阳俗称芋头、地瓜。原产美洲热带地区,哥伦布发现后带回西班牙,由西班牙水手传至吕宋(今菲律宾)。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国,徐光启《农政全书》详细记述了番薯的种植方式,称其有十二胜。明朝后期在全国多处引种。清乾隆十七年(1752)曾诏令大力推广种植,山东成为主产地之一。宁阳在咸丰初年已到处有之。当时人口剧增,甘薯成为人们的主粮之一,因此被后人称之为最成功的舶来品。   词的上阕写了甘薯的特点并叙述传入中国的历史。才出锅的甘薯,香味妙能兼,令野叟尽垂涎。这种作物最初从南洋吕宋传来,逐渐扩展到福建、广东、江南一带,清代时山东已大量种植。栽培技术被载于明朝晚期元扈先生(徐光启字元扈)的大作《农政全书》里,其中十二胜之说已广为人知。   词的下阕写甘薯生长过程与人们丰收时的喜悦。破黄垆,写甘薯苗从温床中破土而出;抽碧颖,写甘薯在田间铺开藤蔓迅速生长;剧芳鲜是写其地上植株茂盛之状;附根磊砢,还如圭璧种蓝田,写其地下块茎迅速成长。芋魁:宁阳人误称甘薯为芋头(芋头是另一种作物),并把收获的最大地瓜称作芋魁。作者指出这种叫法不对,就像误认为蹲着的鸱鸟是羊羔一样。坡仙,即苏轼,号东坡。苏轼在惠州时作有过子(朝云)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一诗,其中所说玉糁羹,黄氏认为似即以番薯为之(作者原注),并不正确(因为宋代时甘薯还没有传到东南亚,更没有传入海南岛,且苏轼已明言玉糁羹以山芋做成)。这里作者固然是在辨证甘薯的名称,而其主旨则在于写甘薯丰收的喜悦。甘薯长得像斗一样大,农人兴奋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