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西方饮食文化在成都的发展及影响_0.docVIP

清代西方饮食文化在成都的发展及影响_0.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西方饮食文化在成都的发展及影响_0

清代西方饮食文化在成都的发展及影响   内容摘要:在清代川菜体系逐渐成长至形成的同时,西方饮食文化已经开始在成都出现,并迅速 发展 ,形成成都中上层人士的一时食尚。本文分析了清代西方饮食文化在成都的发展,并探讨了其对成都饮食的影响。   关键词:清代 西方饮食文化 成都      清代西方饮食文化在成都的发展      (一)潜伏期   西方人在成都的活动,最早记载是明崇祯十三年(1640AD)耶酥会教士Buglio在汤若望好友、四川人刘宇亮护佑下“前先入川,传扬福音”。后因四川地域广大,其“一人实难遍顾,大有鞭长莫及之势”。其友人GMagallaens由杭州入川,两人“同心同德,敦传圣教”。后在成都、保宁和顺庆府“均设有经堂”。此后康熙四十一年(1702AD)传教士在成都、重庆、金堂、安岳、渠县“且有圣堂,教友亦多”。到乾隆十一年(1746AD)因清廷禁教,所有传教士被逐出。即便这样,四川教徒由乾隆二十一年(1756AD)的不过4千增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AD)的2.5万。另据乾隆二十四年(1759AD)10月25日两广总督李侍尧上奏的《防范外夷规条》建议,西方人在进入 中国 内地前,须先在广州通过汉语、礼仪等的训练。此时的西方人在中国吃汉菜,积极融入中国社会,需要放弃自己固有的西方饮食习俗以赢得中国社会的认同。在奏议获得乾隆认可后,广州成为鸦片战争前西方人进入中国唯一的口岸,这个时期的西方人在中国的活动重心集中在沿海地区,进入成都的西方人几乎可忽略不计,因此,西方饮食文化在此阶段缺乏在成都生存的基壤。   到嘉庆六年(1801AD)对四川洋教的统计,西方教徒已增至4万余。距乾隆五十七年(1792AD)不到十年时间,增加了1.5万。因洋教教义违背中国人固有传统,引发了许多教案。“习教人多,且有与本地民人讦讼争殴,几酿事端”,“诡正乱俗,最为人心风气之害。”于是清廷在嘉庆十五年对洋教“实力查禁,以正民风”。洋教在四川受到极大抑制。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人优势地位的确立和西人群体在中国的出现,西餐迅速在天津、哈尔滨、上海和北京等城市风靡。但鸦片战争后重庆没有立即开埠,西方文化的触角还未触及成都。而且四川仍不时发生教堂被毁、教士被杀等教案。“比年来,毁教堂杀教士之举,在开放较早区域殆已寥如晨星,独吾蜀僻处边陬,风气睽隔,仇教义愤,时有多闻。”也因为如此,这个时期的西方人在四川活动,“往来均由地方官派人护送,按县交替”,证明当时西方文化在四塞的四川处于劣势。   可见在鸦片战争前,到四川活动的西方人,普遍已被中国化,且人员稀少。这个阶段西方饮食文化对成都社会几乎不产生任何实质影响。鸦片战争后,西方人在中国社会中虽赢得优越地位,但因重庆没有开埠,西方人在成都的事业,包括教堂、学堂、 医院 和商业等还没有大的发展,西方饮食文化在成都处于潜伏期。   (二)快速发展期   鸦片战争后,在法国强求下,天主教在四川率先得到恢复和发展,但总体缓慢。中英《烟台条约》(1875AD)的签署,则使西方饮食文化在成都迅速发展。此阶段是在西方冒险家发现“中国最富足勤勉的一省(四川)几乎可以与欧洲 交通 ”后,强烈要求在重庆开埠。以此为契机,西方教堂、学校、医院、领事馆纷纷在成都出现,促进了西方饮食文化在成都的快速发展。《烟台条约》签署后,英国即派员“遍历川省,特为访查各处土产,采风问俗,以便日后通商之举”。据载,光绪年间四川已是“教堂林立,处处有司铎。住居既久,人地自熟”。到1909年,四川省共有外国传教士514人,天主教徒141135人,耶酥教徒36823人,总计177958人。按四川在清末总人口4414万 计算 ,教徒占总人口的0.4%,虽不能与佛道两教相比,但其实力已经颇足可观。成都有“福音、天主两教共3979人”,教民数量比“道教266人;释教男僧486人,女僧111人;回教2954人”总和还多162人,以当时成都人口30万计,占总人口比例的1.32%。此时洋教已经取得了极大的社会 政治 优势,其教民在政治活动中影响巨大。“教民有词讼,书差不敢需索,有司转畏之,不敢直斥其无理,民是以甘入教,而仇仇相寻也。”比较“川省民素畏官,尤畏书吏差役”的传统,可知洋教教民在成都政治中的主导地位。   光绪十六年(1891AD)中英订立《烟台条约续增专条》规定,“重庆即准作为通商口岸,与各通商口岸无异”,使得成都门户洞开。在成都繁华地段出现了法国、英国和德国的使领馆,法国领事府位于盐道街,英领事府位于北门张家巷,德领事府位于金马街。使领馆在成都劝业场周围的出现,使西方人可以便利地举行各种聚会,为西方饮食文化向成都中上社会传播提供了窗口。西餐馆集中于成都劝业场附近,也印证了这一点。据傅崇矩《成都通览》记载,一家春、第一楼、楼外楼、可园、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