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地区清明节习俗之清明果起源探究.docVIP

江浙地区清明节习俗之清明果起源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浙地区清明节习俗之清明果起源探究

江浙地区清明节习俗之清明果起源探究 江浙地区清明节习俗之清明果起源探究   清明时节,在江浙、福建甚至是台湾地区都盛行食用清明粿(又称清明果、裹,也称清明团子)。在浙江地区,以艾草煮烂捣碎后,和入糯米粉后做皮子,再包入豆沙或者芝麻等甜咸可口馅料的节日食品。这种习俗至少传承了百年,且做工基本承袭。本文初步探求浙江地区的艾叶清明果的起源及发展。   一、清明果系寒食节食俗的渊源   清明果作为清明节的重要食俗与节日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清明果最初是寒食节的食俗,后因清明节与寒食节的发展,被赋予了清明节。因此,必然要先探究古代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发展演变关系。关于这一点,前人早已有所研究,这里只是略作综述。   清明一词,最早是在周代出现,但作为冬至日后第107日,公历4月5日前后的清明节气真正形成于汉代。因节气而定的清明,则正好在寒食节后的第三天,这就导致了两者之间时间上的密切关系。本文将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寒食节是百姓生活中祭祀先祖重要的大节日,而清明只是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的节气。但《后汉书周举传》记载汉代的寒食节持续一个月,在晋代寒食节改为3天。本文认为,当时的人们很有可能在这么一个时间段内都可以祭祖,即时间上并不严格。所以在清明节气的日子去祭祖的也是有一定可能性。   第二阶段,寒食节与清明成为一个长假,以寒食节命名。在唐代,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可见当时寒食扫墓之盛的现状,唐玄宗在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唐会要》记载,公元736年唐玄宗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代宗时期,按大历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十二年(777年)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唐德宗到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很多学者认为这是寒食节与清明融合的表现。   第三阶段,唐宋之后,清明逐渐代替寒食成为百姓生活祭祖大日,两者地位发生转变。   在唐以前,寒食节人们的食物是粥。从先秦至汉三国,寒食节这天平民百姓皆吃粳米煮粥,粥煮得较稠,并放冷后吃,故名冷粥,但有钱人家可以吃酸酪加杏仁粥。大约从南北朝至唐宋这一时期,人们吃麦粥主要是以大麦磨粉煮的粥,有些地方则加糖拌食后放冷吃。唐白居易《清明日送韦侍御贬虔州》诗中云: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这反映了唐代寒食吃饧粥的风俗。   反观宋代的清明节,据《梦梁录》记载: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可见在宋代清明节的祭祀功能逐渐凸显。   那两者地位转化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本人认为在宋之后,寒食节的节日习俗则被赋予在清明上,清明节正式脱离寒食节成为独立有文化意义、价值的节日。在宋代,唐代赐火、取火习俗依然存在,如《梦梁录》记载,每年清明节,禁中命小内侍于阁门用榆木钻火,先进者赐金碗、绢三匹。宣赐臣僚巨烛,正所谓钻燧改火者,即此时也。但是范围较唐代宽,人数也更多。宋敏求说:本朝因之,惟赐辅臣戚里、师臣、节察、三司使、知开封府、枢密直学士、中使,皆得厚赠,非常赐例也。在民间读书人在寒食节断火后,向邻家求新火点灯的习俗也依然存在,如王禹《寒食》诗云: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尽管如此,宋及宋以后禁火、改火习俗却遭到了百姓与集权者的反对与禁止,于是逐渐不被人们所认知。普罗大众抵制禁火从上述宋代有些人已在密室中烹炮中可以佐证。探究原因,个人认为是与蒙古族的宗教信仰有关系。自汉之后,儒家正统确立,当汉民族成为统治阶级时必然会极力推崇儒教礼仪,其中周礼的赐火之制除非在现实条件极不允许的情况,当使者们或王公们或任何人来到他们那里时,不论是谁,都被强迫携带着他们带来的礼物在两堆火之间通过,以便加以净化,以免人们可能施行了巫术,或者带来了毒物或任何的有害的东西。与元代中央阶层的信仰冲突,必然是会遭到统治阶级的反对。   当中央与地方民众都认为需要不再行禁火、改火之制时,寒食节最根本的缘起意义便不存在。当一个节日最重要的核心价值都不再存在,那这个节日退出人们生活及历史舞台则是大势所趋,以至于到明清之后,人们已经只知清明,不知寒食了。当然,人们实际生活需要挂、飞纸钱到烧纸钱的民间祭祀习俗的变化,元统治者禁止禁火以及学界中另一种观点参商两星信仰、调和春日游乐与衔背致哀矛盾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顺应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发展规律。   至此,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发展渊源进行初步分析,可以得出:寒食节在唐宋之后不再存在,但是寒食节的习俗、食俗却被融入清明节之中被保留至今。清明果作为寒食节食俗也就慢慢成为清明节的一部分。当然,不排除因地区因素,某些地方依然有寒食节、清明节分立的或者寒食节依然存在至今的可能。本文只以家乡浙江地区的寒食与清明关系对清明果渊源进行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