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回”与“次”_0.docVIP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也论“回”与“次”_0

也论“回”与“次”    论文 关键词:回; 次; 差异   论文摘要:本文就仝国斌先生关于动量词“回”与“次”的差异问题提出一些异议。我们认为:一、早在唐宋时期,动量词“回”与“次”就是一对近义词;二、强调[+过程]是古汉语“回”的功能之一,这种用法在 现代 汉语某些方言中得以保留了下来;三、现代汉语共同语中“回”与“次”在称量对象方面没有什么差异,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用方面。   《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3期发表了仝国斌先生《论“回”与“次”》[1]一文(以下简称“仝文”),仝文谈到现代汉语“回”与“次”的区别时,用语义的重新调整来解释人们运用动量词语时的主观取向,认为“回”与“次”原有的客观意义决定了二者的区别是有[+过程]与[-过程]的对立,对二者的选用主要决定于人们表达动量时的主观取向:如果说话人主观上强调动作过程,则用“回”;反之则用“次”。笔者读后,获益良多,然又觉此问题尚有值得进一步探讨之处。故不揣冒昧,补论于后,以就教于仝先生及诸位学界前辈时贤。      一、 关于古汉语中的动量词“回”与“次”   (一) 唐宋时期“回”与“次”的语义功能   仝文说“回和次表动量的用法唐宋时开始大量出现,二者的分工是明确的。回表示折返的回数,折返一次为一回。”   其实,“表示折返的回数”只是动量词“回”最原始的用法,它早在唐代就能大量用于与“折返”义无关的动词,仅仅表示动作行为重复出现的次数,[2]如:   (1)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2) 今朝一酌临寒水,此地三回别故人。(白居易·履信池樱桃岛上醉后走笔送别舒员外兼……卿考功崔郎中)   (3) 一回落第一宁亲,多是途中过却春。(杜荀鹤·下第东归道中作)   “数词+回”在以上用例中皆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   唐代之后,“回”一直沿着“表动作发生次数”的方向 发展 ,到宋朝时期,它的主要用法与“次”一样都仅仅起着表示动作发生次数的作用。[3] 如:   (4) 几回扯了又重按。(柳永·西江月)   (5) 几回过月下,先种瑶草。(彭履道·疏影)   (6) 临去也,嘱咐了千回万次。(董西厢,8)   (7) 但恁么学,如秀才及第一回,从此是官人心。(古尊宿语录,33)   至于动量词“次”,自它产生一直到现代汉语中,它的主要功能都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次数。[3] 如:   (8) 三次论诤退,其志亦刚强。(张籍《祭退之》)   (9) 师经十七次问,牙祗如此答。(五灯会元,10)   可见,早在唐宋时期,动量词“回”“次”就是一对近义词,当时它们绝大部分的称量对象都是重合的,而并不如仝文所言的“分工明确”。   (二) 动量词“回”表短时量用法的产生及发展   仝文说“回强调动作过程的完整,映射动作的复杂性,有长时意味,主观意义中有[+过程]含义;次强调动作的发生,映射动作的有无,有短时意味,主观意义可记为[-过程]。由于有[+过程]与[-过程]的对立,用回来计数的动作动词要么是过程动词,要么动词前出现与主观量大相应的修饰语,这时的回不好换成次”,之后便列举如下用例来证明“回”的[+过程]性:   * 阿Q也脱下破夹袄来,翻检了一回,不知道因为新洗呢还是因为粗心,许多功夫,只捉到三四个。(鲁迅·阿Q正传)   *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鲁迅·社戏)   * 丁医生将那些点心仔细看了一回,摇着头,一点也不吃。(茅盾·子夜)   * 伊于是不由地蹲下身去,……喘息一回之后,叹一口气,两眼就合上了。(鲁迅·补天)   其实,以上用例正好反映了动量词“回”的另一种用法:表示时间不长,大致相当于表短时量的“会”。   据研究,动量词“回”自元代开始就产生了表示短时量的用法,如:   (10) 丁宁说了一回,分明听了半日,交付与价钞先伶俐。(高安道:般涉调·哨遍·皮匠说谎)   (11) 兀那道旁边一个妇女人,抱着一个小孩儿,将那孩儿放在地上,哭一回去了;他行数十步可又回来,抱起那孩儿来又啼哭。(关汉卿:刘夫人庆赏五侯宴,2)   (12) 先打着文状元,踌躇一回,把鞭梢挡住绣球;第二打着武状元,接了丝鞭,成其佳配。(李唐宾:李云英风送梧桐叶,4)   例(10)先是“丁宁说了一回”,后面接着说“分明听了半日”,显然,其中“一回”与“半日”一样都表示时间段。根据上下文,例(11)(12)中的“一回”皆表示相应动作持续的时间不是很长。   动量词“回”之所以在元代发展出表示短时量的用法,一方面与它自身的发展有关,另一方面当与它的近义词“会”类同引申发展的 规律 有关。[4]   这样,自元代始,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