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看古代散文“乐—悲”情感模式.docVIP

从《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看古代散文“乐—悲”情感模式.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看古代散文“乐—悲”情感模式

从《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看古代散文“乐—悲”情感模式 从《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看古代散文乐悲情感模式 《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和《赤壁赋》都是古代散文中字字珠玑、脍炙人口的传世杰作,它们的主题、内容不尽相同,但从文章结构来看,却都采用了一种以乐悲为情感线索的结构模式,由此可见,古代散文中一脉相承的文人创作意识和审美心理。    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宴会是这三篇文章共同的创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作背景,无论是在兰亭举办修禊诗会、流觞曲水,还是在滕王阁上登高望远、吟诗作赋,抑或在月圆之夜泛舟赏月、弄箫畅饮,都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乐事,让人不由感到欣喜和满足。所以,王羲之由衷地感叹信可乐也,少年王勃更是心怀仰慕、由衷赞美,就连被贬黄州的苏轼也欣然写道于是饮酒乐甚,喜不自胜。眼前之景、身处之境虽然迥异,但愉悦的心情何等相似。    然而,这种喜悦之情并没能持续多久,情势急转而下,很快便由乐转悲,其实兴尽悲来,乐极生悲也是世间常态,慨叹盛宴不再,好景不长以及生命短暂也是普天下文人共同的情怀,又何止他们三人。但他们悲的心境还是有细微差别的,真是各有各的不幸。如《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认为情随事迁,人不可能时刻快然自足,也就是人的愿望是会发生变化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因而无法得到满足,并引出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而在失意之中的青年才俊王勃则是感慨自己命运不济,怀才不遇;苏轼的悲主要还是源于仕途上受到重创,文中的悲似乎由凄凉的箫声所引起的,但从下文援引曹操、周郎的典故,可以看出他还是哀叹人生迟暮、无法建功立业。    由此,三篇文章的乐悲结构已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某种意义上说写乐景似乎就是为了引出悲情,引发人生之感慨,渲泄心头之郁结,然则文章并未就此打住,戛然而止,反而是生发了对人生,对生活更深层的探讨。例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下文中就拈出了一个痛字,文章结构就变成了乐悲痛;《滕王阁序》中,王勃在抒发郁郁不得志的情怀后,立即呼喊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慷慨之音,然后又写到虽不能遂志却可得知己的心情,可谓有喜有悲,喜忧参半,因而其文章脉络可以表达为乐悲乐悲;而苏轼则表现得更为有趣,也更为洒脱,在《赤壁赋》中以主客辩论的方式阐述了享受人生的道理,所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显得超凡脱俗而圆满自足,其文章的情感公式当是乐悲乐。    因而,可以看出,以乐悲为情感线索的结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后作者对这一现象的感慨和反思。也就是作者反映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才是文章的精髓和核心,也是最值得人们思考和探究的地方。在这里,笔者略陈陋见,我以为,王羲之的痛主要源于时代的因素,东晋政治黑暗,玄学清谈之风盛行,士大夫大多不务实际、思想消极、无所作为,纵然羲之是有抱负有才学的清醒者,也无可奈何,无力回天,只能发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感叹;苏轼之乐则主要取决于他的生活哲学,阔大的胸襟与旷达的情怀使他虽处在人生最低谷却也能看得开,想得通,内心虽有纠结但并不耿耿于怀;而王勃的悲喜交加、喜忧参半却兼具这两方面的原因,悲源于刚刚蒙受仕途的打击,但并不彻底悲观,因为从个人来讲,还年轻,还有憧憬和向往,更重要的他处于一个盛唐的时代,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在激励着他。还记得当别人为离别而感伤痛苦时,少年王勃喊出的却是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声音,这是何等的高昂和激烈啊!一时的打击对于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又算得了什么?    情感上的由乐转悲是极为真切和自然的,反映到文章里成为乐悲情感结构模式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另外,我们都懂得文似看山不喜平的道理,乐悲结构模式也易扣住人的心弦,引人入胜,不失为鉴赏和写作借鉴的一种好的方式。 1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