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新文学中的洛夫诗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语新文学中的洛夫诗歌

汉语新文学中的洛夫诗歌 汉语新文学中的洛夫诗歌  摘要:在一个历史断裂的大背景下,充满汉语语言芳香的洛夫的诗歌作品,以它独有的方式在潜在的意义上将分裂了的汉语表达聚拢在一起。在历史铁幕的重压下恢复了汉语对于两岸四地人民文化认知的整体性。   关键词:汉语新文学;洛夫;诗歌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1)2-0039-03      几年前,朱寿桐教授提出了汉语新文学的研究主张。对于身在五四新文学知识结构中的我来说,起初还不能完全了解其含义。这次来论文联盟www.LWlm.coM澳门大学做客座教授,亲身体验了当地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才明白这种主张跳出以北京为中心的中原文化视角,要把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置于两岸四地的视野架构之中来重新评价。应该说,这牵涉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知识结构的矫正、调整等问题。朱老师已有鸿篇巨制的著作出版,我想他在那里面的认识远比我要深刻。   但这种知识结构对我今天来看洛夫先生的诗歌创作很有帮助。我1979年上大学二年级时第一次读到洛夫的诗歌作品,他是我最初接触现代派诗歌和台湾当代诗歌的启蒙老师之一。所以,我对洛夫先生始终抱着很大的经久不衰的敬意。如果按照受到中原意识辐射和影响的五四新文学的知识框架,洛夫先生的诗歌地位就不好摆,因为他的诗与十七年诗歌不能同日而语,例如怎么和郭小川的诗歌模拟?同样,也不能在大陆当代诗歌的巨型版图中人为地割出一小块来,放在台湾诗歌的部分。因为那样也不能揭示洛夫和那代台湾老诗人的艺术内质。揭示他们的文学道路。那么,应该怎样更贴切和准确地评价洛夫诗歌的价值呢?我觉得就用着汉语新文学的文学史研究主张了。在我看来,这种主张的深层意思是说,在1949年以后,由于两岸的战争乱离,由于中西方冷战的格局,两岸四地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实际没有什么历史共识可以维系的了。它们失去了历史存在的整体性,很长一个时期里,它们都是以各自表述作为自己的历史存在方式的。尤其是十七年诗歌的主流部分,完全变成意识形态的艺术附庸。当然,一个时间里台湾反共诗也是如此。不过,就在这部历史沉重的铁幕下慢慢长出了诗歌的新芽。在一个历史断裂的大背景下,充满汉语语言芳香的洛夫的诗歌作品,以它独有的方式又在潜在的意义上将分裂了的汉语表达聚拢在一起,它在历史铁幕的重压下恢复了汉语对于两岸四地人民文化认知的整体性。我们来看洛夫写于1967年的诗《雾之外》,作品是要表现清明节的气氛,田野上雾很大,有孩子在奔跑,但大人们却在沉默着,因为这一天对很多人来说都是怀念逝者的日子:   一双鹭鸶   在水田中读着地粮   且绕着某一定点,旋走如雾   偶尔垂首   便衔住水面的一片雾      诗句中没有时代背景,虽然是用现代的手法表现的,可题材与传统旧诗词没有特别不同,只是把人们对生活的伤痛遮盖住了。我们知道,这一期间正值大陆陷入文革疯狂的历史阶段,在强烈而夸张的政治抒情诗中,几乎看不到像《雾之外》这种写日常生活片断的作品。刚才我说,怎么看待洛夫诗歌的价值呢?我想这就是一个角度,也就是他在失去理性和包容性的文化空间中,为读者保留了汉语的生命的气息。当时,台湾也处在冷战的世界格局中,然而这种与冷战毫无关系,与我们中国人的生活记忆却密切相关的东西,在作者的作品中永久地保存了下来。这是诗的芳香。汉语语言的芳香。是留在诗歌史的档案里的一种至今仍然能打动我们的东西。   第二点我想说的是,由于时代隔阂太久太深,两岸四地的人们的相互理解是比较困难的。经济上可以来往,包括学术上的交流也同样进行。然而,如果想深入理解对方的精神世界,却实在有着很多障碍。这次我来澳门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其中一门课时讲授现当代文学专题,我主要给学生讲余华、苏童、刘震云、铁凝和徐星的五篇小说,用文学社会学的方法向学生解释,在1980年代作家们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小说,而这些小说背后所牵涉的社会问题又是什么。说老实话,由于事先让学生们阅读过,作品故事很容易看懂,但要让学生们理解这些作品里的时代问题,实在是困难重重。这让我在讲课中花费了很多精力。因为,按照法国作家斯达尔夫人《文学论》的观点,文学是与地理、气候和环境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是与当代中国社会的特殊情况、中原大地的地理、气候、环境、习俗和变迁紧密联系着的。让一个长期生活在平静社会中的学生理解另一个社会激烈的动荡和痛苦,就如让一个长期处在动荡社会中的学生去理解梭罗的《瓦尔登湖》一样的困难。而且,这种社会已经编辑好的生活、道德和伦理程序。也不兼容另一套来自完全不同社会的认知程序。那么,怎么办呢?就找我们这个民族共同的东西。例如,我讲到铁凝小说《哦,香雪》中一个乡村女孩和现代火车的关系,讲到她困难的生活状况不是她自己造成的。而是历史的遗留,所以她有权利去追求明天的幸福,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