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生活命题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蕴初探.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活命题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蕴初探

生活命题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蕴初探   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于“表现”,但现实生活并不都符合生存的逻辑,普遍的现实存在和艺术的理想憧憬总有不容忽视的审美距离。文艺创作者面对生活的“大海”,通过巧妙地重述或者重新编码普遍的简单秩序,才能在螺旋式的艺术表现中,基于最初的“灵感的来源”,构建生活之上的艺术世界。而由方方的小说改编成的电影《万箭穿心》与刘震云的《一地?u毛》,正是这种意义上的一类极其有意义的现实文本。他们都是用真实、客观、冷静、残酷地态度来关照现实。艺术的表现或许不是对于事件和历史的真实记录,但却是对于人性真实选择的合理写照。换言之,他们都在用粗实的笔锋蘸写平淡的人生,和着悠悠的人情味,苍白的色彩,冲淡的味道,无力地回应着生活 一、 文本指向:想象与虚构的并行 作为文本的生活是不同于现实生活的,两者之间具有极大区别。真实的生活存在于现实中,依靠的是人物的性格与社会的组合演绎;文本的生活却立于想象和虚构,凭借的是人物与世界的有效谋划。所以,前者相比较而言较为真实,但是普遍性要弱于后者。因为作为文本的生活已经将所有的范畴囊括进来,而人只有充分审视此类生活文本,才能进行个性有益的建构 《万箭穿心》是一部以家庭生活中的日常琐事为描写内容的新写实主义题材的影片,讲述了三代人对于生活的基本态度。故事从女主角的日子开始讲起,影片对于她的前半生只是简单地总结为平淡,主要集中在她接二连三地失去了爱情、婚姻、家庭等一系列生命中最为宝贵的东西之后的未完待续的下半生中 故事伊始,影片中的人物都是满头大汗,充斥的全是热量的蒸腾,大有意犹未尽、难以排遣的苦闷。镜头从李宝莉搬家开始介入,继而引出夫妻间的微妙关系,表面上“男才女貌”,实际情况却是“女强男弱”,所以日子里的激情便大于生活中的温情,这正是处于那个年代的人们的烦躁与焦虑。他们所虑的是日子如何继续,凭借的是男人的肩膀外出打拼;他们又要思考生活何以存在,依靠的却是女人的智慧居里调停。这正是日子和生活的最大区别,日子需要人来过,生活却需要女人来维持。所以,当李宝莉失去了丈夫,她便失去了依靠,只得担起生活的重担,开始了一个人的日子,从此之后便无生活。从这点我们也就能理解中国古代的妇女失去了丈夫,便失去了天。男主人公以跳江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就自然断裂了生活的篇章,但是日子还得继续 无独有偶,在刘震云1991年初发表的中篇小说《一地鸡毛》中,却能看到如同白水一般寡淡的日子 《单位》中的主人公小林,作为一名大学生,曾经清高傲气、个性十足。但是,当现实中的各种利诱纷纷涌来,一切迫使他不得不委曲求全,妥协于生活百态。昔日的个性全然无存,剩下的唯有对于物质的无尽追求。他为此煞费心思,绞尽脑汁,终于收获了大房子、党员资格,而他对于生活的那份原初追求早已经灰飞烟灭。当小林从《单位》走入《一地鸡毛》中,他已经将原来的事业心抛于九霄云外。此时的小林不再诧异于机关中存在明争暗斗,对人际关系微妙处理也游刃有余,甚至还学会了对付领导,学会了运用权力为自己谋私利。至此,刘震云还不过瘾,他依然冷静、镇定地将小林放在机关单位中接受权力的拷打与折磨。学生时代的高雅与梦想无存。小林最终陷入这种生活状态,是从他放弃作为启蒙者的优越感开始,便一步步跌入平庸的日子中。日益沉沦,逐渐消糜,最终成为可怜的凡俗市民。这可以说是把生活过成了“日子”最好的例证 由此,不得不引发我们对于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的思考。无论是《一地鸡毛》中的小林,还是《单位》中出于机关权力斗争下,都未能摆脱知识分子陷入困境的命运。《一地鸡毛》中小林活在现实中,而不是活在精神概念中。现实生活的残酷,是知识分子逐渐丧失自主意识,丧失了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他眼中最重要的是“大白菜”“豆腐”“入党”等现实物质。小林的沉沦充满了巨大的无奈与辛酸,而拥有灵气、才气、志气的“小李白”也被金钱淹没。他在放弃自我个性的同时得到的是物质的满足,个体的独立性完全丧失了,沦为物质的“奴隶”。知识分子无路可走,开始了对金钱的追逐。生活的琐碎将小林的精神变得麻木而平庸,甚至带了点阿Q的味道。小林夫妇一步步放弃了作为知识分子的优越感,在机关单位这样以权力划分利益的地方,他日益沉沦为可怜猥鄙的世俗市民。这一切也引发了我们对于知识分子受世俗权利压迫下的精神状态的关注,时刻拷问着我们对其因身份蜕变而造成的精神危机的深思 二、 隐喻符号:梦境与现实的悖论 两个电影文本中都有一个极为相似但具有重大作用的符号存在,即《万箭穿心》中的“扁担”和《一地鸡毛》里的“鸡毛”。叙述者通过隐喻式的修辞策略,一再地介入文本中的境遇,从而以有限视角的角度填充现实与梦境所造成的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