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四川清代至民国年间族谱教育功能
论四川清代至民国年间族谱教育功能 内容摘要:家族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细胞,是族人启蒙教育的第一场所。族谱作为家族教育思想的载体,在社会管理、教化族人甚至维护国家统一上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所得四川清代至民国年间部分家谱进行分析,结合清代教育实况,探讨其在当时所起的教育教化功能及其对如今学校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四川 清代 族谱 教育功能
中国宗族社会有编修族谱的传统。族谱是记载该家族发展史的文献资料,也是该家族家法、族规的根据,更是一个家族的光荣榜,族人以榜上有名为荣耀。明末清初,四川诸多族谱均记载类似如,咸丰九年(1859),旺苍县龙凤乡白虎村《杨氏族谱》:“先世避元末乱,徙居湖广麻城再避红巾乱入蜀。”他们或因奉旨移民入蜀,或因避乱入蜀,或因经商入蜀。入蜀之后,插占为业,耕读传家。仓廪充裕后,建祠修谱,慎终追远,教化后人。于是,各家族相互效仿,掀起了一股认祖修谱浪潮
钟琦《皇朝琐屑录》有云:“谱牒者所以济宗法之穷,而宗法所系,恒必由之。……谱牒于祖宗源派,子孙流派,千百载并无淆混。”i编修族谱,除了梳理本家族源流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订立族规家训,团结族人,教化族众。清代四川民众推崇诗礼之教,宣扬儒家的忠孝仁义道德,这使族规家训不仅起到了特定的家族教化作用,更使族规家法成为国法的补充,有效地管理了家族人员,维护了社会安定
一.族谱是教化族人的重要根据
族谱又称“家谱”“谱牒”“宗谱”等,编修族谱是凝聚族人的重要手段,同时又加强了社会管理。顾炎武认为,宗法的实行,是“扶人纪而张国势”。ii民间的宗法实行,是国势得以增强的手段,关乎政权的兴衰。他从君主的政治经济政策和民间的宗族活动,认识到历代统治者念念不忘对民众进行教化的“教化权”,其实是在民间,而不在国君。教化主要是通过家谱中的家训或族规来规劝族人积极向善,遵从仁、义、孝、悌等
教化族人遵守国法、家法。中国古代社会,国法与家法共存。国法在于奖惩国民,维护封建统治,规范社会秩序。家法在于教育训导族人,维系家族繁衍。家法重在辅助国法,然而在封建家长的绝对支配权下,有时家法比国法更为严苛。光绪六年,渠县《龚氏族谱》:“族众当以忠孝为先,耕读为本。如赤贫者,应当营谋生活,不可妄为。倘有玷辱家声者,公同送官处究。”继而“弃毁祖宗神主,弃毁父母死尸者,斩。”这种家法在今天看来是不可想象的,而在当时社会的警示作用可想而知
提倡睦宗族、和乡里、戒争讼。各家族经过漫长的传承、发展,班辈世系难免混淆,甚至族人间血缘关系日益疏远。明末清初“填川”移民大多与原族失去联系,入蜀后,部分族人又经历了二次、三次、甚至多次迁徙。为加强族人间的联系,达到“维人心”、“固族谊”的目的,编修族谱变得尤为重要。民国37年,达县《陈氏支谱》中就明确提到:“谱系之设,可以明亲亲长长道也,并可以维族属于不紊,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又,金堂县竹篙镇宝象村《陈氏族谱》:“今族众人繁,其或创业中邑,徙陕西龙安、建昌等地者,代不乏人。由是,或因远而忘其宗,或以疏而乱其祖,众心恻然。夫世远年湮,惟有族谱,可以联属宗亲。”iii可见,在陈氏家族发展过程中,有的族人“创业中邑”,有的族人“迁徙陕西龙安、建昌等地”,这就使得部分族人间的联系变少,进而造成“众心恻然”“疏而乱其祖”的局面。而能联属宗亲、稳固族谊的,当为族谱
宗族本同根源,尽管分支分派,也应亲睦团结。乡邻同井而居,且远亲不如近邻,也应相互亲近,不可结仇怨。此二者为家族发展必须维护的社会关系,若族中子弟与人为恶,定责之教之。南江县石寨村《夏氏族谱》记载了其入川始祖之四子夏顺音被当地孟姓人杀害,后其长子夏顺立为弟报仇,进京告御状,得到乾隆皇帝破格召见和御审,澄清了冤情,并赐以御品信物,还将名字改为夏顺让,教之多些忍让。iv
敦孝悌以重人伦。立人之道,莫先孝悌。孝为百行之先,康熙18年(1679年),《圣谕十六条》首条即为“敦孝悌以重人伦”。而且一般家族族规均有“族中宜各亲其亲,各长其长”“敦孝悌以重人伦,遵乡约以杜犯科”等。v
笃耕耘、尚勤俭。封建社会长期重农抑商,认为农桑为百姓衣食之本。明末清初,四川长期处于战乱状态。先是农民领袖张献忠起事,接着有南明与清军的斗争,加上吴三桂反清,战乱前后达三十四年。康熙元年(1662年)川省初定,土满人稀。十年之后仍是有可耕之田而无耕作之民。vi继而政策导向、自发移民入川之后,插占为业,辛苦耕耘,发家致富。为了牢记祖先创业之艰辛,人们将家族发展的过程及农桑传家载于家谱,勉励后人
二.族谱是教育族人的重要教材
中国传统社会里,“耕读传家”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模式。这种思想在清代四川地区各家族族谱中反映得尤为明显,特别是人死之后,其碑文几乎都以“耕读传家”来褒扬。“耕”指传统的耕田种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