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施蛰存笔下都市人形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施蛰存笔下都市人形象

论施蛰存笔下都市人形象   摘 要:施蛰存作为中国新感觉派的重要代表作家,创作了大量以都市为背景的小说,其中的都市人形象,或注重物质享受,或无视道德法律,或精神伤感脆弱,或为生存疲于奔命,实际上都是“都市病”的体现。施蛰存以一个又一个的人物为我们描画出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都市中的畸形景象 关键词:新感觉派;施蛰存;都市人;都市病 作者简介:田娇,女,1989年生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为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教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02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几个年轻人活跃在上海的文坛上,他们以《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杂志为中心,形成了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新感觉派。中国的新感觉派受到日本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等人的新感觉派的直接影响,同时接受弗洛依德学派的理论,在写作中重视表现人物的内心体验,以人物的感官感受为描写对象,而不注重情节、细节描写的连贯与完整。在中国,以上海为中心的大都市是新感觉派作家们创作故事的最主要舞台。三十年代的上海快速、畸形发展,贫富差距扩大,弥漫在空气中的空虚、颓废、伤感情绪也促进了新感觉派的发展 在新感觉派中最有成就和影响的是作家施蛰存,他的代表作中,有一些是以历史人物、故事为题材的,例如《将军的头》、《石秀》、《李师师》、《鸠摩罗什》等。但大部分仍以现代都市中的人和事为题,例如《梅雨之夕》、《春阳》、《名片》、《失业》等。本文主要以这部分作品为分析对象,分析施蛰存笔下的都市人物形象 一、物质崇拜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商品经济替代自然经济快速发展,工商业的繁荣促进城市的发展,同时,大量外国人和外国的新鲜事物潮水般地涌进都市,各式各样精美高档的商品刺激着人们对消费和物质享受的欲望,也唤起人们对金钱的崇拜。施蛰存讲述的故事中,都市人在金钱物质的诱惑下,让曾经神圣的人类情感和道德都变得不堪一击 《上元灯》中的“她”和“我”热烈地相爱,无奈“她”是一位富家小姐,而“我”是一个穷家子弟。物质的差异称为爱情中的芥蒂,也造成了二人的相互猜疑。首先,“我”在面对“她”和她的家人时是极不自信的。“我”到“她”家去的时候,总是为了穿哪一件袍子而纠结不堪;文中还多次写到“我”向自己身上一瞧便叹气。其次,面对有钱的表兄对“她”的追求,“我”有强烈的危机感,尤其当表兄有她母亲的支持时。因此,当“我”得知“她”将“玉楼春”花灯送给了表兄时,二人之间发生了争吵。再次,“我”虽然得到了“她”的爱情,但短文的最后,当“我”看到自己的一身旧衣服,还是不觉地太息了。这说明“我”是十分清醒的,二人虽然相爱,但依然很难修成正果。这从“她”送给表兄“玉楼春”的事件中也可以得到佐证。虽然“她”很不愿意将“我”喜爱的花灯送给表兄,但还是没有抵过妈妈的劝说,由此可以想见在婚姻问题上她也未必可以做主。另外,当“我”问“她”是否会拒绝“我”的求婚时,她的“脸上忽然转成灰白”,“忽然脸上又升满红霞”,但是始终“不则一声”[1]5,实际上也并没有给出肯定的答案。其实,“她”依然是软弱的,虽然忠于爱情,但在注重物质财富的家长面前,“她”并没有选择的余地,也显然没有娜拉出走的勇气 二、情感空虚 生活在繁华的都市中,都市人的物质需求也许比较容易被满足,但快节奏的、单调的生活使得许多都市人精神空虚、情感缺乏。很多时候,他们只能通过一些情感替代物或是通过幻想来为自己的心理找到一丝安慰。例如《春阳》中的婵阿姨,为了百万家财放弃了一生的幸福,但她也并非冷血动物,面对一个年轻银行职员殷勤的眼神,婵阿姨的心动了一下。于是她有了在上海街头走走逛逛的兴致,有了对幸福家庭的渴望,甚至有了对艳遇的憧憬和幻想。“但她一揽起镜子来,看见了萎黄的一个容颜,或是想象出了族中人的诽笑和讽刺底投射,她也就沉郁下去了。”[1]266婵阿姨已经错过了可以改变生活的机会。当她因为潜意识中还想再次见到那个银行而怀疑自己没有锁好保险柜,又一次来到银行,而银行职员却叫她“太太”,婵阿姨终于绝望了。明媚的春阳变成了阴沉沉的天色,婵阿姨赶火车回去了昆山,又回到了她死气沉沉的生活中。“婵阿姨多年的寡居,使她变得生活刻板、内心孤独,但心底却压抑了无数接触异性的幻觉与梦想。在特定条件下,这种意识像气泡一样升起来,环绕在她的周围,在她头脑里纠缠不休。主人公在那象征意味极强的春阳的照映下,梦游一般在喧嚣的都市中走了一遭,直到性意识再次被理性所压抑,一切才重归平静。”[2] 施蛰存著名的作品《梅雨之夕》中也表现了一个中年人的一次“精神出轨”。“我”在一个梅雨季的傍晚偶遇了一位避雨的少女,受到她姣好仪态的吸引,“我”和她一起避雨并邀请她共用雨伞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