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本中苏轼作品整体感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课本中苏轼作品整体感知

高中语文课本中苏轼作品整体感知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苏轼的作品一共三篇,分别是《前赤壁赋》《念奴娇 要了解一个作家、一篇作品,自然要知人论世,学习苏轼也不例外。要了解?@几篇课文,苏轼的人生经历,尤其是被贬黄州这个重要背景是必须要了解的 苏轼科举成名后不久,年仅二十六岁即出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在凤翔任职三年后被调回京城负责编修国史。次年,他的父亲与世长辞。苏轼在老家守孝三年。正是在这三年里,发生了王安石变法。苏轼重返朝廷的时候,不赞同王安石变法,于是他主动申请离开京城到外地做官。这一去就是八年,期间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担任知州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四十四岁的苏轼调任湖州知州。当时,变法派领袖王安石在三年中先后两次被罢免宰相,后来只好心灰意冷地闲居南京。反对派的领袖人物司马光则常年闭门著书,不问国事。由于种种原因,变法与反变法的争论,最后已经逐步演变为排斥打击异己分子的残酷政治斗争。于是,苏轼成为了这次政治斗争无辜的牺牲品。“乌台诗案”使苏轼被贬黄州 而此时的苏轼,神经也是高度紧张的。用苏辙的话来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好在苏轼系狱五个月后,案件终于作出终审判决,苏轼因为“诽谤朝政,妖言惑众”的罪名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 像苏轼这样的犯官,除了一份微薄的食物配给之外,没有正常的俸禄。苏轼首先面对的是物质生活的三大难题:花销问题、住房问题、吃饭问题。这些问题苏轼都潇洒地解决了:没钱,那就粗茶淡饭,自得其乐;没房,那就自己修建,自此“雪堂”诞生;没粮,那就自己动手,开荒种地。“东坡居士”的美名就此产生。其次,苏轼面对的是精神生活的三大难题:自我价值的实现;黄州湿热,健康存在隐患;少有朋友,缺乏交流。这些问题,苏轼也都潇洒的解决了。他耕种庄稼、走进厨房、广交朋友、慈悲为怀;他撰写著作、勤奋读书、强身健体、反躬自省。黄州的苏轼没有颓废,没有消沉,而是尽可能地反思自己的过去,充分理解现实的处境,努力创造生活的乐趣,积极探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黄州苏轼的潇洒。也正因为如此,从元丰五年(1082)七月到十月,苏轼在黄州赤壁的三次歌咏,才能够成为千古流传的绝唱,因为它代表着四十七岁的苏东坡已经走向成熟与圆融的人生境界 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的夜晚,苏轼与几位要好的朋友泛舟在赤壁饮酒赏月,写下了《前赤壁赋》。同年十月十五日夜,苏轼与友人再次夜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东坡居士对着赤壁长啸一声,引得身边的草木为之摇曳,山谷间掀起阵阵回响。于是,《念奴娇这三篇歌咏赤壁的佳作便成了苏轼人生的绝唱 一直默默无闻的黄州等来了失魂落魄的苏轼,他和它碰撞到了一起。最终命运做了如下安排:苏轼在黄州“赤壁”抒情怀古,完成了自己人生的飞跃,而“文赤壁”也因此名声大震,天下皆知。黄州成就了一个新的苏轼,让他开始了智慧的人生;苏轼也成就了一个新的黄州,让他成为了真正的名胜。如果我们不去“知人论世”,不了解苏轼的被贬黄州,不了解苏轼在黄州经历的生活和精神之困境,不了解苏轼如何突围人生的困境,就不能理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真意,就感悟不到一代文宗的作品和其本人的无穷魅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将《前赤壁赋》放在必修精讲的位置,将《后赤壁赋》附在课后习题中,将《念奴娇1082)。它们有着共同的创作背景,因此,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作品时,可以将它们放在一起去学习和欣赏 当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我们的教材是将苏轼的作品分散安排了,可是在学习的时候缺乏整体感知的力度。共同的背景,不同的内容;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情怀与哲理。这些都值得我们在了解了苏轼的人生经历,尤其是黄州与苏轼的不解之缘之后所能整体感知的东西。不论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带给我们的优美,还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引发我们的深思;不论是“大江东去浪淘尽”的雄浑,还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都是苏轼带给这个世界的精神愉悦。他将勤政爱国、关注民生的执着精神,达观自我、超然物外的旷逸气质,热爱生活、诙谐天真的盎然情趣,从容不迫的潇洒风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终于成就了一个可爱的苏东坡,一个伟大的苏东坡 正如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所言:“不管在什么情况之下,幸福都是一种秘密。但是凭苏东坡的作品而研究其内在的本性,借此以窥探他那幸福的秘密,便不是难事了。苏东坡这位天纵大才,所给予这个世界者多,而所取自这个世界者少,他不管身在何处,总是把稍纵即逝的诗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而使之长留人间,在这方面,他丰裕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如果我们打破现有教材编排的格局,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将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作品进行整体感知,我相信,一个更加生动的苏轼会走进学生的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