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记》艺术本源论的几个关键词论文.docVIP

《乐记》艺术本源论的几个关键词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乐记》艺术本源论的几个关键词论文.doc

  《乐记》艺术本源论的几个关键词论文 摘 要:《乐记》是我国古代最重要、最系统的艺术学论著,《乐本篇》主要论述音乐的起源问题,通过对心、性、物、情等关键词的剖析,以及“声、音、乐”概念的分析,能够清楚理解《乐记》艺术本源论的“心物感应说”。 关键词:乐记;艺术本源;关键词 《乐记》是我国古代最重要、最系统的艺术学论著。今存11篇分别论及艺术的本源、艺术的特征、艺术的美感、艺术的社会功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继承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是自先秦以来艺术学思想的总结与发展。本文重点论述《乐记》中关于艺术起源的问题,旨在找寻中国古代关于艺术本源论的根本所指以及本质内涵。 一、《乐记》成书时代与作者 关于《乐记》成书的时代与作者,学术上说法不一..毕业,大体上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乐记》是战国初期公孙尼子所作,根据是长孙无忌的《隋书 音乐志》,其中有“《乐记》取公孙尼子”的记载。近代历史学家郭沫若的《青铜时代 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一文也赞同这一说法。第二种看法是《乐记》为武帝时期“河间献王”刘德与手下的一批儒生共同采取《周官》及先秦诸子们论述音乐的文字编写而成。也有人认为此书经过汉武帝时刘德的内丞王定传授给王禹,但是王禹是汉成帝时期的人,王定到王禹之间经历了100多年,才献给汉成帝。看来刘向校本《乐记》与王禹献本《乐记》不是一回事。此说的可能性值得商榷。第三种看法认为《乐记》成书于汉代,因此断定此书写于汉代,认为《乐记》反映了西汉的学术思想的状况。本文的看法是:《乐记》有700多字与《荀子 乐论》相同,分别散见于《乐言篇》、《乐情篇》、《乐化篇》和《乐象篇》之中。结论是《乐记》有抄袭《乐论》之嫌,同时现存的《乐记》还有许多文字与《吕氏春秋》论乐部分相同。《乐记》也有抄袭《吕氏春秋》之嫌,如此看来,《乐记》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乐记》成书于汉代,它是西汉的儒生们把战国诸子们的论乐文章大量抄录下来,而后加上汉儒的思想,最后加以整理和概括使之系统化的一部论乐集成。理由是现存《乐记》还保存在《史记》和《礼记》之中。而且此三者的内容相同。因此《乐记》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艺术学思想,成书于汉代,也反映了汉代人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可以说它是对自先秦到两汉以来的学者们对艺术起源、艺术特征以及艺术功能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论述的总结,上承先秦诸子下启魏晋阮籍等人的论乐思想,因此对我国艺术学思想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二、几个关键词 《乐本篇》,全文900多字,主要论述音乐的起源问题,故名“乐本”。为了清楚认识和理解关于艺术本源问题的论述,探求其艺术本体思想产生的脉络及线索。我们得抓住论乐文字的几个关键词。为方便论述,现将《乐记 乐本篇》的重要内容摘录如下: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嘽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惑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乐记 乐本篇》) (一)心 、性、 情、 物 《乐本篇》,开篇就讲音乐的起源:“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此处的“音”不同于“音乐”,相对于“声”和“乐”。(关于这几个关键词,后文会详细讲到)“音”是由人的“心”所产生的,即“心”是“音”得以产生的重要渠道。 在《乐本篇》中13次提到“心”:“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者,音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