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A脑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的分布_培训课件.ppt

DSA脑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的分布_培训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轻、中度颈内动脉狭窄时,侧支循环对于防止脑梗死无明显意义。 重度或闭塞时,有侧支循环者不易发生脑梗死。 选取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采用X2检验,分析在此类患者中何种类型侧支循环与脑梗死的发生相关,结果显示P0.01,可见三种侧支循环类型对于脑灌注的保护作用程度不同,其中单纯Willis环代偿最好,而出现软脑膜或脑外代偿时,脑梗死发生率最高。 目前的评估方法有TCD,MRA,CTA,DSA等,以DSA为金标准。 TCD通过血流动力学改变来对血管功能做出判断,TCD判断颅内侧支循环存在的标准: 1.前交通动脉开放--同侧大脑前动脉血流反向, 对侧血流速增快, 压迫对侧颈总动脉时同侧大脑中动脉或反向的血流速度下降, 2.后交通动脉开放--同侧后交通动脉高流速血流,闭塞侧P1 段血流速度增加20%, BA 平均流速70 cm/s; 压迫对侧颈总动脉时P1 段和BA 流速增加更显著。 3.眼动脉侧支开放--眼动脉血流反向, 压迫同侧颈外动脉的分支面动脉后血流下降。 4.软脑膜吻合(LA)侧支循环建立: 闭塞侧A1 段或P1、P2 段血流速度增快( 高于对侧35%以上) , 血流方向无改变。 TCD可无创性客观地反映颅底大动脉的血流及其血流动力学改变, 有助于了解血管狭窄的程度、部位、范围、环侧支循环及血管闭塞后的再通情况。 侧枝循环功能的评估方法 MRA的不足之处在于对眼动脉、脉络膜前动脉、脑膜表面血管等小动脉显示不良, 对慢流速血流不敏感, 由于角度、血管走行、血流缓慢及不规则的问题, 有时会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CTA 虽能显示整条血管和骨性结构, 但不能反映血流速度和血流, 由于部分容积效应和造声的影响其空间分辨率低于DSA, 显示颅内细小血管不理想, 不能分辩细小血管的血流方向。 DSA可显示狭窄远端的血流状况和侧支循环情况, 其优点是空间分辨率高, 很好的显示各种侧支途径, 清楚地显示脑缺血后侧支循环的形态及功能悄况, 可观察不同时相的血 液动力学改变, 是公认的诊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及其侧支循环的金标准。 缺陷:1.由于血管狭窄形状与成像投形角度的关系, 可以造成假阴性 2.插管和注药过程可能造成血管痉孪, 甚至血管损伤 3.动脉严重狭窄和闭塞后,DSA不能显示血管远端情况 4.为有创性检查, 价格昂贵,一般息者不易接受。 如何选择性促进侧支循环生成 临床上常见为有轻微脑缺血症状或轻度脑功能缺失的患者,这类病人一般为侧枝循环建立不佳,代偿不良者,治疗上一方面稳定易损斑块,避免脱落,另一方面,在血管完全闭塞前,如何促进侧枝血管的快速建立成为关键的预防重点。 促进血管生成的方法和相关研究很多,但仍有两点未解决:1.如何靶向促进血管生成,而不是无序生长,否则会造成烟雾病样的后果,2.新生血管的通透性和脆性较大,易出现出血,如何避免 * `` * * ` 脑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的分布 狭窄发生率: 颅内颅外。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80. 7 %),颅外动脉约(56. 1 %) 颅外动脉狭窄的好发部位依次为: ICA(36. 8 % ,起始段) 、VA (30. 4 % ,起始段) 、SCA (15. 8 % ,近端) 、ECA(6. 4 % ,起始段) 、CCA(5. 3 % ,近球部) 。 颅内动脉狭窄的好发部位依次为: MCA(39. 2 % ,起始段、主干、分叉处及上干、下干的起始段) 、I-ICA(33. 3 % ,海绵窦段及终末段) 、I-VA (13. 5 % , 颅内、颅外段交界处及硬膜内段) 、ACA (9. 9 % ,起始段) 、BA (6. 4 % ,全段) 、PCA(4. 7 % ,交通前段) 1.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狭窄分布特点: 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年龄特征性。 青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较高(74. 5 %) ,,主要发生在MCA (60. 8 %) , 其次为I-ICA(15. 7 %) 。 中年组及老年组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7. 1 %和52. 0 %)。 不同性别患者脑动脉狭窄的3 种空间分布无明显差异。 2.血管狭窄与年龄的关系: 图1  脑动脉狭窄随年龄的变化趋势 青年组(18~44 岁) 、中年组(45~59 岁) 老年组( ≥60 岁) 其中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性升高的惟一血脂指标 3. 脑血管病狭窄的危险因素: 4. 侧支循环概述: 侧支循环的分类:侧支循环的建立是动脉阻塞的继发效应。 侧支循环分为一级(原发性)侧支循环即 Willis环,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