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6 章魏晋南北朝建筑
§6·1魏晋南北朝文化背景与建筑特征 一· 魏晋南北朝文化背景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过渡期:首先,在300余年战火不断,社会动荡,生产力发展缓慢。此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汉族和汉族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利益相互争斗.一些地方货币停止使用,华北甚至倒退到了自然经济阶段。统治者们今天可能是一个皇帝,明天也许就会沦为一名俘虏,一个异族的奴隶。→ 佛教的发展,在这种环境下,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只有在佛教中寻找安慰,佛教的传播对于安定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 其次,中国大分裂的时代,王权受到削弱,士族势力扩张,特权世袭,形成门阀政治。诸侯割据,封建势力增强。第三,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在这样的背景下,包括建筑艺术在内的文艺,发生了一次文化面貌上的转折,表现在: 1· 佛教的传播,促进了佛教建筑(塔、寺、石窟)的发展, 并和中国固有建筑相互影响,使得佛教建筑逐渐中国化和中国建筑雕刻化。 · 佛教虽然在西汉传入中国,但主要在西域僧和统治阶级中传播。魏晋南北朝,佛道大盛,统治阶级大量兴建寺、塔、石窟等,寺院经济强大,数量众多的佛教艺术作品,使文学艺术得到了 解放。正如古诗中写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建筑艺术风格,从秦汉的古朴凝重,转向魏晋的柔和、精丽、圆润。如宗白华说: 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 段。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 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 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 的美的境界。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探索》 3· 封建割据的经济基础,士大夫寄情山水,使造园之风盛行。自觉地自然美审美意识的觉醒,又促成了山水园问世。 二· 魏晋南北朝建筑细部特征 1· 屋顶 · 类型:庑殿、歇山 · 坡度增加 · 屋檐有生起 · 脊饰丰富:鸱尾、鸟、火焰,制作精致 栌斗替木承阑额 额 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中用在柱上的纵向联系构件,承托斗拱和横向的梁架,用以增强柱网的稳定。 额在汉至唐时期称楣。隋以前的楣多压在柱顶上,承托斗拱和梁。隋唐时,楣开始用在柱头之间,插入柱身,并分上下2层,称为重楣。宋《营造法式》称上层楣为阑额,下层楣为由额 3· 天花 ?·平棊 一种比较讲究的室内吊顶,由方木相交 构成正方形、长方形或多边性的格子,覆盖有 天花板,绘有彩画 ·人字坡 ·覆斗型藻井 4· 梁枋 · 阑额 · 替木 · 叉手 · 蜀柱 (童柱、 侏儒柱) 5·柱 ·纹饰消失 ·种类减少 ·加工圆滑 ·梭柱 6·柱础 ·覆盆式 ·覆莲式 7·台基、门窗 §6 ·2 佛教建筑概观 一· 佛塔 塔,亦称窣堵坡 原是印度的一种纪念 性坟墓的通称,为梵文Stūpa的音译,原义为 “高显处”或“高坟”。它的造型:覆钵形,上立长柱形标志“刹”。是由台基、覆钵、宝相轮等几部分组成的实心建筑。它随佛教入中原时,汉族本土的木结构建筑体系已经形成,尤其在造楼中,积累了丰富的工程技术和艺术经验,早期的佛教又被视为一种神仙方术,匠人在设计塔时就以本民族习见 的重楼为蓝本,建成楼阁式木结构塔。此后陆续又有许多新的塔型传入,它们同中国固有的建筑技术和形式相结合,衍化出多种类型。 1· 楼阁式塔 · 楼阁式塔系仿中国传统多层木构架建筑,是佛 塔中国化的产物 · 楼阁式塔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三国志》, 东汉献帝初平四年(193)笮融于徐州建造的浮 屠祠塔: 下为重楼、上垒金盘,由堂阁周围,可 容三千许人。 · 文献记载中的最大木塔, 是北魏时建造的洛阳永宁 寺塔,据称高一千尺,百 里以外便能望见。塔建成 不久便被焚毁了 · 日本法隆寺五重塔 · 隋时高丽僧依魏齐之法所建。 · 五重木塔平面呈方形,高31.9米,塔刹部分约占总高 1/3弱。和我国云冈石窟内的方形塔柱可为旁证。 · 塔不能登临。2层以上檐下都有装饰性栏杆。 · 塔中心有一根贯通全塔的中心柱,承托刹上的 相轮、宝珠等部件,塔身重量则由外檐柱和4个 天柱承担。中心柱下有埋置舍利的孔穴。 · 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塔实物, 为建于辽清宁二 年(1056年)的应县佛宫寺塔,俗称应县木塔 2·密檐式塔 特征: 密檐式塔一般不供登临, 晚期有些虽可登临,因檐密 窗小,没有平座、栏杆,观 赏效果欠佳。但密檐式塔外观:间距逐层收缩,与外轮廓的收分配合良好,使庞大塔身显得稳重而秀丽。檐下的小窗,既打破了塔身的单调、又产生了对比作用,也是较好的处理手法。 · 起源:型制源于印度 · 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