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文性的演绎与建构-20世纪的中国美术论文.doc
人文性的演绎与建构:20世纪的中国美术论文
..毕业 社会史其实是一部关于人的历史,一部关于人的作为和人的感受的历史。在漫长的关于人的叙述和演绎的过程中,美术扮演了一个独特的角色。它以艺术的画面呈现了人,描摹了人在历史中的种种境遇及其情形——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时代,人与自我间的种种关系情形。这种描摹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是以图像的方式记录了人在彼时彼地的活动现场,这种图像随着时代的推移而变成一连串有意味的“历史”..毕业,它使人类的记忆成为永恒;一是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人,这种描摹本身就构成一部人类的艺术和审美方式的衍变史、发展史。对于人类文明史而言,艺术图像永远具有双重的功能:记录历史现场的功能和彰显艺术/审美感觉的功能。在这一记录与被记录,描摹与被描摹的过程中,特定社会结构中的人文特性通过艺术的方式得以演绎。
二十世纪,对于古老的中国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觉醒”的年代。这个时期的艺术家以敏感锐利的现实感受力和个性化的审美表达力,描摹了“人”的景观,记录了“人”作为个体同时也作为社会群体,在多灾多难同时也是大起大落的一个世纪的历程,呈现了中国人觉醒,崛起,建立自尊、自信,确认自我经验和个体情感的历程。二十世纪的中国美术,是一部记录二十世纪中国的人文景观的艺术文本。
“人与人——广东美术馆现当代美术藏品专题展”的策划,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并以此为出发点的。我们选取的时间段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世纪之交——近八十年的时间。这是中国一段非同寻常的历史。世纪初,外来列强的炮轰掠夺,使中国人面临亡国灭种的生存危机。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国近代的自强运动与文化启蒙运动几乎同时展开。对人的尊重,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肯定——中国人的人本意识也于此时开始形成。之后,一系列的苦难、耻辱和浩劫接踵而来,在一次次的灭顶的危机面前,中国人以难以想象的坚忍意志和生存本能,渡过了一个个历史难关,一次次地拯救自己于危难之中。这一自我拯救的过程,其实也是中国人确立自尊、自信、自我的过程,是中国人的人本意识由觉醒而走向成熟的过程。
从“人”的角度,解读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本,应是一个独特的角度——它让我们不仅能够看清楚近百年来浮现于艺术史中的中国“人”的演变脉络,更能看清楚在这一过程中美术的人文性与艺术性如何互为包容,互为表里,共构这一时期丰富多元的美术景观的。
一、抽象的人与具体的人——“艺术为人生”与“艺术为大众”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二十世纪中国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作为近现代最重要的文化启蒙运动,其核心主题之一便是张扬个人的价值,张扬个性解放。这一思路直接催生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现代文学艺术。1921年先后成立的国内最有影响的两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就分别打出“文学为人生”和“为艺术而艺术”两大旗帜。“为人生”或“为艺术”其实殊途同归,就题材取向而言,均旨在以文学艺术表现人生、表现自我。中国的文学艺术正是以其表现“人”、表现“自我”的全新面貌迈进二十世纪的“现代”阶段的。在当时,文学艺术的“现代”与否,以是否表现了“人”为标志。“为人生”成了“五四”时期文学艺术的共同主题。
这个时期的美术——从观念到创作无不奔赴“人”的主题之下。其时的一批艺术家,包括油画家、国画家、版画家乃至雕塑家,如李铁夫、冯钢百、余本、徐悲鸿、林风眠、高剑父、陈树人、黄少强、黄新波、谭华牧、何三峰、赵兽、司徒乔、符罗飞等,借鉴各种外来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构建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人生画面。
如果说,二十年代前期,“为人生”是艺术创作的一面旗帜,所有信奉“人的价值”的艺术家都奔赴于这面旗帜之下。那么,三十年代初,随着“左联”的成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艺术的主要宗旨已经由“为人生”而变为“为大众”。这种变化一脉相承,但两种提法又有内涵上的差别。前者着眼的是“抽象的人”,关注启蒙意义上的“人的价值”、“人类的解放”、“个人的自由”诸抽象性内涵;后者着眼的是“具体的人”,关注挣扎于底层的普罗大众的苦难生活。前者更带个人主义色彩,后者则明显地具有社会性倾向。饶有趣味的是,这种两种宗旨其实又是互为交叉的,并且,随着形势的变化,很快便合二为一。“五四”运动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是一场文化启蒙运动,旨于唤醒大众的文化意识——“五四”新文学运动、新艺术运动无不体现着这一题旨。在这里,“为人生”其实已包含着“为大众”的意思。因此,随着“五四”个人主义时代的结束,国内政治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加深,尤其是抗日救亡形势的迫在眉睫,知识分子社会责任感的膨胀,“艺术为大众”的观念更为明显地取代了早期的“艺术为人生”而成为三、四十年代的流行观念。可以说,不论“为人生”还是“为大众”,民国时期的美术作品始终围绕着“人”来叙述。在这样的历史阶段,艺术作品明显地呈现着艺术家对“抽象的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Q∕GDW 11894-2018 -电力监控系统网络安全监测装置检测规范.pdf VIP
- 会计档案管理课件PPT.pptx VIP
- CNAB-SI52:2004 基于HACCP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试行).DOC VIP
- ISO45001-201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培训教材1.pptx VIP
- 能源与环境概论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润东 可欣 主编第三章 化石能源与环境保护.pptx VIP
- 客房服务第四版完整版全套PPT电子课件.ppt
- ASTMD412硫化橡胶和热塑性弹性体拉伸试验方法.docx
- 中国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pdf
- 《书愤》课件-2022-2023学年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pptx VIP
- 安全生产工作指引 一般化工及医药企业现场安全管理指引分册..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