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不同强柱弱梁级差系数对7度区空间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论文
The Influence Of The Column Moment
Capacity Amplification Factor To Seismic
Behavior Of 3-D Frame Of 7 Degrees
A Thesis Submit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Engineering
By
Ren xiaojun
Supervised By Prof. Yang Hong
Major: Civil Engineering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
May, 20 11
中文摘要
摘 要
研究与经验表明,结构在实际地震作用下处于复杂的受力状态,而以往大多
数研究是基于平面分析模型。骆文进的论文分析表明,按抗震规范GB50011-2001
设计的8 度0.2g 区空间框架梁柱级差系数的取值偏小,骆文进在其论文中经过比
较分析给出了 8 度区框架在双向地震下的合理建议值。王建辉的论文分析表明,
按抗震规范GB50011-2001 设计的7 度区空间框架梁柱级差系数的取值偏小,但没
有给出合理的建议值。本文将针对此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
首先,本文严格按照规范GB50011-2010 设计了7 度0.1g 区和0.15g 区各一个
典型的三级钢筋混凝土空间框架 (编号分别为A2 和B2 ),利用SAP2000 进行内
力计算,自编程序进行配筋,在OpenSees 中对结构进行大震下的非线性分析(分X
向输入大分量和Y 向输入大分量) 。然后对结构的整体反映规律 (顶点侧移、层间
侧移角、基底剪力)和局部反应规律 (钢筋纤维应变、混凝土纤维应变、杆端转
角、出铰率及延性等)进行分析。基于这些反应规律,对框架的底层柱底弯矩增
大系数和上层柱端的级差系数进行组合调整,0.1g 区和0.15g 区各再得到5 个不同
柱配筋的典型框架 (分别为框架A1 ,A3~A6 和B1 ,B3~B6 )。通过分析这些框架
在大震下的响应评价,提出比较合理的梁柱级差系数取值。最后,本文考查了按
抗震规范GB50011-2001 设计的7 度区空间框架A 1 和B 1 在汶川地震波作用下的
超烈度反应。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
①严格按抗震规范GB50011-2010 对梁柱弯矩增强系数的要求设计的7 度0.1g
区的框架A2 在大部分地震波作用下能保持较好的抗震性能,但在部分波作用下仍
然会出现“层侧移现象” 。通过对6 种组合系数下框架抗震性能的比较,框架A6 (底
层柱底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为 1.5,上部各楼层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为 1.6)的抗
震效果为最佳。
②严格按抗震规范 GB50011-2010 对梁柱弯矩增强系数的要求设计的 7 度
0.15g 区的框架B2 在较多地震波作用下层间位移角超过了框架结构弹塑性限值,
且出现了“层侧移现象” 。通过对6 种组合系数下框架抗震性能的比较,框架B5 (底
层柱底的梁柱弯矩增大系数为 1.5,上部各层的梁柱弯矩增大系数为 1.8)的抗震
效果为最佳。
③综观0.1g 区框架A1 和0.15g 区框架B1 的地震反应规律可知,柱端弯矩增
大系数的改变对顶点最大位移基本没什么影响。
④按抗震规范GB50011-2001 设计的7 度0.1g 区框架A1 和7 度0.15g 区框架
B1 在大震下均主要在柱端出铰,而梁端出铰很少,形成的是“柱铰耗能机制” 。这
I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