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早产儿的护理创新
学习目标 掌握早产儿的定义及外观特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熟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体温调节的生理特点。 了解其他各系统生理特点。 了解新生儿如何母乳喂养 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 一、早产儿的特点 二、早产儿的护理 护理诊断 体温过低: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与不完全有关。 自主呼吸受损:与呼吸中枢不成熟、肺发育不良、呼吸肌无力有关。 有窒息的危险:与呛奶、呕吐有关。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吮吸、吞咽、消化吸收功能差有关。 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功能不足及皮肤黏膜屏障功能有关。 小 结:早产儿的诊断及护理在儿科护理中很常见。早产儿是新生儿中的特殊群体,其生理和病理的特殊性,意味着他们一出生就应该得到特有的关爱和照顾。科学地、正确地进行早产儿的护理,能 大大降低早产儿的死亡率 早产儿的护理与喂养长子县中医院郭红梅 早产儿的概念:是指出生时胎龄未满37周,出生体重不足2500g,身长不足47cm的活产婴儿。 下一页 早产儿的特点 外观特点 生理特点 1.呼吸系统 5.泌尿系统 2.循环系统 6.神经系统 3.消化系统 7.免疫系统 4.血液系统 8.体温调节 未达指、趾端 达到或超过指、趾端 指(趾)甲 软、缺乏软骨,耳舟不清楚 软骨发育良好,耳舟成形 耳壳 男婴睾丸未降或未全降 大阴唇不能遮盖小阴唇 男婴睾丸已降至阴囊 女婴大阴唇盖小阴唇 外生 殖器 足底纹少 整个足底遍及足纹 跖纹 乳晕不清、无结节或结节<4mm 乳晕清楚、结节>4mm 乳腺 毳毛多、头发细而乱 毳毛少、头发分条清楚 毛发 红嫩、皮下脂肪少 红润、皮下脂肪丰满 皮肤 低下 良好 肌张力 低弱 响亮 哭声 早产儿 正常新生儿 正常新生儿与早产儿的外观特点 下一页 足月儿 外 观 四肢屈曲状 肌张力差 早产儿 返回 红润,皮下脂 肪丰富,毳毛少 足月儿 绛红,水肿,发亮,毳毛多 早产儿 皮 肤 返回 耳软骨发育好 耳舟成形、直挺 足月儿 耳 壳 耳软骨发育不良 耳舟不清 早产儿 返回 足月儿 乳腺结节>4mm,平均7mm 乳 腺 早产儿 乳腺无结节或结节<4mm 返回 早产儿 跖纹少 足月儿 跖纹遍及整个足底 跖 纹 返回 足月儿 睾丸已降,阴囊多皱摺 外生殖器(男) 早产儿 睾丸未降、阴囊少皱摺 外生殖器(女) 足月儿 早产儿 大阴唇遮盖小 阴唇 大阴唇不能 遮盖小阴唇 返回 1.维持体温正常 (1)室温24~26℃,相对湿度55%~65%。 (2)体重低于2000g者应置暖箱内,根据出生体重和日龄来调节箱温。 (3)体重超过2000g者在箱外保暖,可通过戴帽、母怀抱、热水袋等维持体温恒定。 2天以后 初生2天内 — — >2500 3周以后 2天以后 初生2天内 — 2000 4周以后 10天以后 初生10天内 — 1500 5周以后 3周以后 10天以后 初生10天内 1000 32℃ 33℃ 34℃ 35℃ 中 性 温 度 出生体重(g) 2.合理喂养 根据吸吮、吞咽、消化、吸收功能,选择直接哺喂母乳、乳瓶、滴管、管饲或静脉等不同的补充营养方式。 生后2~4小时试喂5%~10%葡萄糖水,无异常给予母乳喂养,无法母乳喂养者以早产儿配方乳。 3 2 ~3 2 1 哺乳间隔时间(h) 10 ~15 5 ~10 2 1 每天隔次增加量(ml) 10 ~15 5 ~10 3 ~4 1~2 开始量(ml) 2000~2499 1500~1999 1000~1499 <1000 出生体重(g) 3.维持有效呼吸 (1)肩下置小软枕; (2)拍打足底、托背、放置水囊床垫等方法,帮助恢复自主呼吸; (3)按医嘱给予氨茶碱或机械正压通气。 注意事项:切忌常规吸氧,避免视网膜病变致失明。 早产儿的护理 4.预防感染 做好消毒隔离 医护人员注意无菌操作 做好脐带护理 防寒保暖 5.密切观察病情 监测生命体征、、进食情况、精神反应、反射、大小便、面色等情况,定时巡回,并做好记录;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6.健康指导 帮助父母 (1)克服自责和沮丧的心理。 (2)鼓励父母探视和参与照顾早产儿; (3)示范并教会新生儿日常护理方法; (4)按期预防接种;定期进行生长发育监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