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注释补商.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六国论》注释补商 一、西向 《六国论》中有“并力西向”一句,苏教版的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本未给“西向”单独注释,《教学参考书》把这一句译为“(大家)合力向西进军”。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把“西向”意译为“向西抗秦”。许多文言文的翻译资料也未能给出统一的注释。有的把“西向”注为“向西”;有的注为“西,向西;向,面对,面朝”;还有的注为“向,对,这里引申为‘对付’”等。 “西向”的常用义是“(面)向西”,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如《鸿门宴》中的“张良西向侍”。但“并力西向”中的“西向”不是这个意思,这里的“西向”是“向西去”的意思,根据语言环境,有的可意译为“向西进军”,所以苏教版的《教学参考书》翻译是基本正确的,但可惜课本没有给“西向”一个明确的注释,且“向”没有“进军”或“抗秦”的意思。这里的“西”是方位名词活用作状语,译为“向西”。 “向”是动词,是“往、去”的意思。《汉语大词典》“向”字的第三个义项是“去,前往”。《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师之攸向,无不披靡。”《汉语大字典》“向”字的第七个义项是“往,去”。《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是岁,权向合肥新城,遣将军全琮征六安,皆不克,还。”“西向”合起来释为“向西去”,有时指“向西进军”。这在古代文献中用例很多,此仅举几例。如: 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之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史记·李斯列传》) ②今兵西向,治之何益!(《汉书·袁盎传》) ③今将军拥百万之众,西向帝城而无称号,名为群贼,不可以久。(《后汉书·刘盆子传》) ④而将军乃欲称兵西向,则存亡之效,不崇朝而决。(《三国志·凉茂传》) ⑤今六师西向,为足下忧之。(《南齐书·张敬儿传》) ⑥会滑汴节度使许叔冀战不利,降贼,思明乘胜西向。(《新唐书·李光弼传》) ⑦吾整大军西向以征之。(《元史·察罕传》) ⑧全昌竟东行,光远始西向。(《明史·李梦辰传》) 以上八个语例中的“西向”都是“向西去、西进”的意思。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大多可以译为“向西去、西进”,如例①②④⑤⑦⑧。有的可以灵活译为“向西进军”,如例③⑥。特别是例⑧,说服力最强,句中的“西向”与“东行”是对文,足证“向”就是“行”的意思。 还要补充说明的是,“西向”在《二十五史》中的使用频率比较高,在《史记》中共16例,9例用作“向西去”的意思,7例用作 “(面)向西”的意思,作“向西去”用的语例略多于“(面)向西”的语例。而《汉书》中用作“(面)向西”意思的语例就多于用作“向西去”意思的语例。往后,用作“向西去”意思的语例越来越少,到《明史》,仅一例用作“向西去”的意思,其余的都是“(面)向西”的意思。到《清史稿》,作“向西去”意思用的,连一例也没有了。这大概是现在许多人不明白“西向”有“向西去”这个意思的原因之一吧。 二、然则 文中有“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限,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几句,对句中的“然则”,课本没有注释,《教学参考书》译为“既然这样,那么”。但是这样翻译明显不合理。为什么呢?因为“既然这样,那么”表示顺接关系,“然”承上,肯定前事,“则”引出后文,其内容或是由前面所说的情况引出的结果,或是判断,或是紧接出现的情况。如: ①乌有先生问曰:“今日田乐乎?”子虚曰:“乐。”“获多乎?”曰:“少。”“然则何乐?”(《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②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但是《六国论》中的这句话前后明显不是顺承关系,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明显不合语境。笔者认为,这里的“然则”理解为“转折连词,然而”才合理。 “然则”在古代汉语中,不仅可以表顺接关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或“那么”,还可以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只是用例相对比较少罢了。如: ③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也。(《荀子·荣辱》) ④商太宰见孔子曰:“丘圣者欤?”孔子曰:“圣则丘何敢,然则丘博学而多识者也”(《列子·仲尼》) 我们再看《六国论》中的这句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限,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后明显是转折关系,把这里的“然则”译为“然而”文从字顺。 三、赂 文中有“弊在赂秦”一句,苏教版的课本译注为:“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把“赂”译注为“贿赂”是典型的以今律古,且不合常理。为什么呢? “赂”的本义是“赠送财物”。《说文·贝部》:“赂,遗也。”《诗经·鲁颂·泮水》:“元龟象齿,大赂南金。”毛传:“赂,遗也。”《北史·杜杲传》:“赂黔中数州地,仍请画野分疆,永敦邻好。”这里的“赂”不含贬义,且也不是私下里进行的,更不是为了个人的私事。在此基础

文档评论(0)

rpv75l0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