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荀后孟之说看汉唐荀孟关系以及荀子在儒学中地位.docVIP

从先荀后孟之说看汉唐荀孟关系以及荀子在儒学中地位.doc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先荀后孟之说看汉唐荀孟关系以及荀子在儒学中地位

从先荀后孟之说看汉唐荀孟关系以及荀子在儒学中地位   摘 要: 先荀后孟之说从汉至唐一直存在。此种与两人时间顺序相悖之说,当然显示荀子的重要性。在整个西汉,荀子影响总体上大于孟子影响。从东汉至唐代,两人影响各有千秋或旗鼓相当。汉代有对孟子的各种批评,但几乎没有对荀子的批评。宋明时盛行以孟子为儒家正统而以荀子为异端或准异端,这确实为大多数汉唐人所无法想象。在先荀后孟说之中,可看到与程朱道统说不同的、凸显荀子地位的道统说,其中“周孔荀孟”说尤其值得注意。荀学确实为汉唐显学。荀孟后学各自势力、两家思想差异等都可为先荀后孟说之出现提供解释 关键词: 荀子;孟子;孟荀关系;汉唐 中图分类号:B2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7)05-0105-10 我们早已习惯先孟后荀之说(“孟荀”)。在时间上,孟子在前而荀子在后,故这种说法很自然。不过,本文试图探讨相反之说:先荀后孟(“荀孟”),这种似乎不自然的说法别有深意。研究此种说法可对孟荀关系或荀孟关系产生新看法,也可对汉唐儒学史产生新看法 荀孟关系、荀子在儒学中的地位,两者均为老问题,前贤对之已多有研究。对孟荀关系说得最多的是关于两人之异(如孟性善而荀性恶,孟王道而荀王霸杂用,孟民贵君轻而荀君民并重,等等)。本文或接受或补充或修正其中的说法。关于荀子在儒学中的地位,前贤也有很多研究,最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学者汪中之说:“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盖自七十子之徒既殁,汉诸儒未兴,中更战国、暴秦之乱,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1本文同意汪中之说并以先荀后孟说为之提供新证。徐复观指出:“就西汉初期思想的大势说,荀子的影响,实大于孟子。”2但马积高却持相反看法:“与孟子相较,则其时司马迁、刘向、班固诸人虽以孟、荀并称,然孟子的影响实较荀子为大。”3本文同意徐复观的看法,并将立足于先荀后孟说对之进行拓展与引申。对于历史上存在的先荀后孟说,极少有论者注意到。王永平是这些极少论者中的一个,他在说到唐代这种先荀后孟的排序时指出:“有意将荀居于孟之前,只能说明他们对荀学更为重视。”4本文认为,先荀后孟的排序不是有意而为,而是习惯所为,它也不是在唐代突然出现的,而是有悠久的传统。另外,王永平认为,孟子的地位自汉代以来越来越呈现出超越荀子之趋势,又认为,在中唐以前人们没有刻意贬损或抬高荀孟两者中的任何一位。对于这两点看法,本文并不认可 一、先荀后孟之典型论说 从西汉至唐代一直有先荀后孟之说。兹按时间先后举其要者分述之。司马迁说:“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可胜纪。”1因为孟子早于荀子,先孟后荀是一种自然的排序,而司马迁把荀子排在孟子之前,则是一种人为的排序,其目的应该是突出荀子一派在传《春秋》过程中之作用。王充记载:“贤圣不空生,必有以用其心。上自孔墨之党,下至荀孟之徒,教训必作垂文。何也?”2这里把孔、墨、荀、孟都看作贤圣,并置荀于孟前。王充还说:“董仲舒览孙、孟之书。”3“孙”是指荀子,因为他有时被称为孙卿。给《中论》作序者说:“荀卿子、孟轲怀亚圣之才,著一家之法,继明圣人之业。”4两人都被称作“亚圣”。边韶《老子铭》有言:“班固以老子绝圣弃知、礼为乱首,与仲尼道违,述《汉书……抑而下之,老子(缺)与楚子西同科,材不及孙卿、孟轲。”5此铭作于汉延熹八年(165年)。宋代的洪适把它收录于《隶释》之中 魏晋南北继续有先荀后孟之说。傅玄儿子将他父亲的《傅子》送给王沉看,王回信说:“足下所著书……存重儒教,足以塞杨、墨之流遁,齐孙、孟于往代。”6“孙孟”就是“荀孟”。段灼谈到魏文帝时说:“孙卿、孟轲亦各有所不取焉。”7李重称述陈原有“孙、孟之风,严、郑之操”8。颜之推说:“自子游、子夏、荀况、孟轲、枚乘、贾谊、苏武、张衡、左思之俦,有盛名而免过者……”9这里,荀子紧接在孔子的两个学生之后,而排在孟子之前。唐代常见的“游、夏、荀、孟”排序(详后),已在此显示 隋朝刘炫《孝经述议序》也有“荀孟”之序:“孔氏参订时验,割析毫厘;文、武交畅,德刑备举,乃至管、晏雄霸之略,荀、孟儒雅之风,孙、吴权谲之方,申、韩督责之术。”10在唐代文献中,先荀后孟之说更多见,它们可分为几大类: (1)与道统有关者。令狐德?彼担骸耙?、舜、汤、武居帝王之位,垂至德以敦其风;孔、墨、荀、孟禀圣贤之资,弘正道以励其俗。”11孔、墨、荀、孟等贤圣“弘正道”,与尧、舜、汤、武等帝王“垂至德”相提并论。此道统容墨子于其中,特别值得注意。这与《论衡》之“上自孔墨之党,下至荀孟之徒”一脉相承。“孔墨荀孟”之说从汉代延续至唐代,表明在汉唐人心中儒与墨并非水火难容。长孙无忌说:“姬孔发挥於前,荀孟抑扬於後。马郑迭进,成均之望郁兴;萧戴同升,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