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元典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之渊薮.docVIP

先秦元典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之渊薮.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先秦元典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之渊薮

先秦元典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之渊薮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中华民族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霜雪雨而历久弥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拥有强大的文化基因。而中国“前轴心时代”和“轴心时代”的先秦元典为中华文明的进步与繁荣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之渊薮。深入这些元典,挖掘和探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不仅可以为中华民族找到文化自信、精神滋养和前行动力,而且能够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社会大众却走进了精神坎陷。由于对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不当文化归因和上世纪反传统文化运动的影响,中华民族的标识已模糊不清,传统美德大量消解,价值追求走向低俗,精神贫困日益加剧。上述现象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根基性危机,其深层原因是我们淡忘和消解了民族的文化基因。因此,开展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化基因是决定民族品格气质、价值取向、道德理念等的精神遗传因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民族延续发展的“遗传密码”,是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基”,是中国精神之滥觞。先秦时期是中国的“轴心时代”,也是中华元典创制的时代,因此,我们应聚焦元典,展开对文化基因的精深研究。那么,何谓元典?先秦元典有哪些?这些元典中蕴含了哪些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元素? 中华民族有着璀璨夺目的早期文明,中国文化的精华主要集中在先秦元典之中。按照?T天瑜先生的观点,“元典”是指“那些具有深刻而广阔的原创性意蕴,又在某一文明民族的历史上长期发挥精神支柱作用的书籍”。①“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的首推《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②。在先秦诸子中,对中华早期文明进行全面整理、总结、传承并合理地吸纳其精华的当属儒家,尤其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在这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孔子一生修《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作《春秋》,以“六经”为教,承继了自伏羲以来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脉相传的中国文化。孔子、孟子、荀子乃至其他先秦诸子继承和发展了“前轴心时代”的中华优秀文化,并为我们留下了一批“轴心时代”的元典,如《论语》《孟子》《荀子》《礼记》《周礼》《老子》《庄子》《墨子》《商君书》《韩非子》《孙子兵法》等。这些元典所蕴涵的“元典精神”不仅滋养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世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而且涵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元素。因篇幅所限,本文仅涉及儒家元典中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元素 “人本”与“民本”楼宇烈认为:“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中国文化中没有一个外在的神或造物主,中国家庭、社会秩序的维护都是靠道德的自觉自律。”③在中国古代早期社会,人们困惑于扑朔迷离的世态万象、变化莫测的朝代更替,在无助与无奈之中将一切根由归于神秘的天命,致使殷商时期对上天及鬼神的祭祀达到了鼎盛。商周之际,殷商天命不保而快速覆灭,周人开始质疑上天和神灵的力量,周朝统治者逐渐将关注点转向人世和民众,人的力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在被称为“上古之书”的《尚书》中有不少记载。“惟人万物之灵”(《尚书“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渐渐深入人心。在此背景下诞生的中华元典向世人“勾勒的是一幅幅斑斓的人生现世图,其旨意在于引导人们从生趣盎然的此岸现世学做圣贤,而没有着力构筑一个虚幻的彼岸世界,引导人们到那里去寻找灵魂的解脱”。④中国文化的非宗教倾向和儒家的入世情怀都派生于此。孔子及其后学继承了这种“重人远神”的思想,如“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以人为本”,关注社会现实,参与社会变革,探究人事规律。《左传》昭公十八年指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民,神之主也”的思想。儒家对天命和天道的疏远与轻视,意味着其对人事和人道的亲近与重视。同时,儒家还具有强烈的“民本”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们以天下为己任,救邦国于危难,拯生民于涂炭。孔子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下》)等,都是儒家民本思想和担当精神的体现 “易”与“权”《诗经》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当然,元典中变易思想最为丰富的当属《易经》。《易经》以阴阳对立为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