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立群:现实让我读懂《史记》.doc
王立群:现实让我读懂《史记》
成绩最好的落榜生
2007年央视《百家讲坛》重点推出节目――“王立群读《史记》”。1月6日和7日,首播的“汉武帝――史家绝唱”和“汉武帝――宫闱角逐”与观众见面即受到满堂喝彩,之后这个系列陆续播出。
百度网站上有个“百度贴吧”,在那里,王立群已成了千万网民的偶像。在“王立群吧”里,王立群的粉丝们自称“群众”、“网(王)丝”。“史家绝唱”刚刚播出就有“群众”尖叫:“易中天之后,王立群时代已经到来!”“2007年属于王立群年。”
然而,谁会想到,这位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儒雅风趣的学者,第一次接触的《史记》竟然是捡来的。如今身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的王立群,曾经当过代课老师,他曲折的成长经历令人感慨。
“祖籍山东,出生安徽,童年南京,移居开封。”这是王立群对自己人生轨迹的概括。1945年王立群在安徽出生,3岁时随父母到南京生活,8岁时又迁居开封。王立群说,自己的童年少年几乎没有欢乐可言,磨难太多了。
上小学时,王立群的成绩非常突出。当时实行5分制,6年小学,他每年每学科的成绩都是满分。学校准备保送他上开封的重点中学,但最终上了新新中学。这是一所民办学校,校舍是租用的两间民宅,学生大都是因父母的政治问题而被划为“另类”的孩子。因是新办学校,缺乏经费,学校实行“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每周上3天课,3天外出打工以养活学校。于是,和泥、搬砖、挑砂浆成为王立群13岁时的深刻记忆。每天清晨走1个小时路程到工地,干一整天,晚上趁着月色回家,所有收入全归学校,自己分文不取。
上初三时,新新中学合并到开封的干部子弟中学,王立群也随之成了公办学校的学生。正值3年自然灾害来临,饥荒、挨饿至今让他刻骨铭心。到黄河滩上割草,去农村的荒地里挖野菜,“水红花饭”、“树叶馒头”成了家常便饭。在艰苦的生活中,他考上了高中。
读了一个学期高一后,不幸的消息传来了,山东老家的祖父得了重病,王立群“替父尽孝”――到山东新泰照顾祖父。他辍学了,那年他16岁。
王立群一边照顾祖父,一边干农活,春种玉米、高粱,秋割麦子、挖红薯。此时他已是一个全劳力了。最艰苦的时候,他能驾着独轮车拉两筐400斤的煤球从200里远的地方回家。3年自然灾害的尾声,生产队派他去看守庄稼地。一个小窝棚,一口大黑锅,没有粮食,仅凭地里的红薯度日。
1年后,祖父病故了,他才回到开封一中继续上学。也许是经历了太多的磨难,重新回到课堂的王立群成绩异常优秀。高一他是班长,高二成为校团委委员,高三他已是学生会主席了。高中三年每学期他的成绩总平均分都在97分以上;高中毕业时,代数、平面几何、物理、化学、外语5科的成绩都是满分。
王立群高考成绩也非常好,当时他准备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将来当个建筑工程师。可就因为父亲的“问题”,他落榜了。当时班上的同学成绩比王立群低20分的都被录取了,可他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年是1965年。
从小学老师到博士生导师
王立群应聘到开封一所小学当起了代课教师,一待便是7年。他教过数学、语文、美术、书法、音乐等。此后,该校招收初、高中生,他又当了7年中学教师。
1966年,在小学做代课教师的王立群第一次接触到《史记》。那时“文化大革命”刚开始,小学读书室遭到打砸抢,学校仅存的一部《史记》被当作“四旧”扔到操场的空地上。住在学校的王立群趁着夜色,把被丢弃的《史记》捡回家去,此后一有空他就读《史记》,虽然当时尚有很多地方读不懂。
从那时起到今天,《史记》伴随他已有41年了。王立群常常感慨:“真正让我读懂《史记》的是经历,是现实。人们往往说读书让人读懂现实,但我的体会是现实让我读懂了《史记》。”
1977年恢复高考,此时,王立群已经32岁了。因为不符合报考条件,他失去了高考机会。
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机会来了,王立群当即下决心考研,他就近报考河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一没有教材,二没学过大学课程,三工作繁忙,尤其头疼的是外语,王立群高中时学的是俄语,已扔下了十几年,重新捡起来非常不易。他向单位同事借了一套西安交通大学的工科《俄语》教材,花了半年时间,竟然考了61分。在80多人参加的初试中,王立群最终成为两名被录取的幸运者之一。
1982年,王立群毕业后留校任教,教授中国古代文学。随后的20多年,他由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一步步变换着角色,《史记》始终是他最喜爱的典籍之一。
一则短信结缘《百家讲坛》
2005年年底,央视《百家讲坛》到国内多所大学海选主讲人。
河南站,编导们来到了河南大学。此时,王立群正在北京参加中国散文史国际研讨会,不过他接到了一条短信:“央视来学校选主讲人,编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