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游走在家乡与世界之间的作家.docVIP

福克纳:游走在家乡与世界之间的作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福克纳:游走在家乡与世界之间的作家.doc

福克纳:游走在家乡与世界之间的作家      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南方作家,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据统计,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美国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以及完成的博士论文,在英语作家中,关于福克纳的已占第二位,仅次于莎士比亚。在我国,有关福克纳的著述虽然不及在美国那么丰厚,但也成就卓著, 2007年是福克纳诞辰110周年。今年中信出版社版出版的美国作家杰伊?帕里尼撰写的《福克纳传》,无疑是福克纳研究领域内的又一新成果。该书2004年在美国出版后好评如潮,其最重要的特点也许是:除了没有虚构外,它完全可以当作小说来读。当你打开这本书后,在你没有读完之前你很难将它放下。   福克纳是一个游走在家乡与世界之间的作家,这一点对于福克纳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专家学者无论怎样关注和强调都不算过分。他的家乡观念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他一辈子都没有真正离开过他的家乡;而他的创作又是如此具有普遍性意义,以至于影响了美国和世界各地的一代又一代作家。“他发现的、创造的、复制的、重新想象的故事,既是南方的故事,也是整个美国、整个人类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福克纳是在要求读者考虑这些宏大的问题: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在这里做什么?我们为什么活着?我们究竟为什么还要活着?”意大利当代著名作家阿尔贝托?莫拉维亚说:“当你回顾上一个世纪的欧洲文学,你到处可以发现清晰的或不那么清晰的福克纳的指纹。”其实又何止是欧洲,整个世界都留下了福克纳的指纹。拉丁美洲作家马尔克斯、略萨、博尔赫斯等都受到过福克纳的影响,中国当代许多作家都曾经震惊并倾心于福克纳的叙述和描写,余华称福克纳为“我的师傅”,莫言甚至被人们称为“中国的福克纳”。   福克纳1897年9月25日出生于密西西比州一个庄园主家庭。祖先为苏格兰移民。他是家中的老大,还有三个弟弟。1902年随家庭迁居到离出生地不远的拉斐特县的奥克斯福镇。此后,福克纳一辈子基本上没有离开过这个地方。他在那里创作了绝大多数作品,他小说中的那个约克纳帕塔法世界就是以这个县为蓝本虚构的。福克纳的曾祖父是一个传奇式人物,被人们称为“老上校”。福克纳曾不无自豪地说:“他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和地区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是约翰?萨多里斯的原型:性格丰满、行动有条理,在1861~1862年曾组织并指挥过密西西比步兵团……他建造了我们县的第一条铁路,写了一些书,在那个时代完成了伟大的欧洲之行,死于决斗。他死后,提帕县为他竖起一尊大理石的雕像。”祖父被人们称为“小上校”,但他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重现“老上校”昔日的荣光。他父亲是一个不成功的企业家,家业在他手里开始衰败。父亲瞧不上福克纳,他们永远难以友好相处。南方人对于讲故事有着特殊的热爱。他们有这样一种传统:“男人们围坐在篝火旁,喝着酒,抽着烟,回忆过去的日子,往往一聊就是一个通宵。”幼年的福克纳往往是那些传奇故事的热心听众。正是家乡的故事,还有那里的山山水水滋养了福克纳,并源源不断地流进了他的小说中的字里行间。   福克纳有浓郁的家乡观念、荣誉感和责任感。他说:“我不是文人,我是个农民。”1957年,当一位记者询问他眼下正在看什么书时,他回答道:“没有,夫人。我读书很少,我只是一个从密西西比来的乡下人。”福克纳敢于承认、也乐于做一个农民。只要他稍有闲暇,他就会去他的“绿野农庄”忙一阵农活。他开拖拉机耕地、整理栅栏、清扫场院、维修机器、刈麦、割草、喂马等。他在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后,曾对那些向他表示祝贺的人说,他打算继续当一个淳朴的农夫。他不打算离开他的棉花田,千里迢迢地跑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去领奖。当然,他最后改变了主意。有一次,他在好莱坞办公室里工作时,上司叫他把脚本拿回家去写,意思是要他回公寓去写,他却回到了几千里之外的老家。1961年他甚至拒绝了肯尼迪总统的邀请,没有去白宫参加诺贝尔获奖者的聚会。他说:“我已经老到不适合做这种跑很远的路,和陌生人吃一顿饭这样的事了。”福克纳在心里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家乡,他的“山楸橡树”。他在小说《我弥留之际》中写道:“当他(上帝)造一直在动的东西的时候,他就把它们造成平躺的,就像路啦,马啦,大车啦,都是这样,可是当他造呆着不动的时,他就让它们成为竖直的,树啦,人啦,就是这样的……人老是不得安宁,老是要上什么地方去,其实他的本意是让人像一棵树或是一株玉米那样呆着。因为倘若他打算让人老是走来走去上别的地方去,他不会让他们肚子贴在地上像条蛇那样躺平吗?”在这里,福克纳把漫无目的的胡乱运动同蛇,也就是同恶相提并论,表明了他对世界的总体看法,这也是他对美国生活的总体评价。   1925年,他像他的曾祖父一样第一次游历了欧洲。他在那里逗留了五个多月,实地感受了欧洲文化,接触了新思想,开阔了眼界,从而慢慢开始摆脱美国南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