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莱菔子的炮制研究a
学校代码:
学 号:
题目: 中药莱菔子的炮制研究
作 者:
专 业:
班 级:
指导老师:
年 月 日
目 录
摘 要 2
1 莱菔子的历史沿革 2
1.1药用历史沿革 2
1.2药性沿革 3
1.3功能主治沿革 3
1.4莱菔子的炮制沿革 3
2 莱菔子炮制探析 3
2.1莱菔子炮制工艺研究 4
2.2莱菔子炮制药性研究 4
2.3莱菔子炮制化学成分研究 6
2.4莱菔子炮制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6
3 莱菔子炮制品临床研究 8
3.1莱菔子炮制品临床新用 8
3.2 临床宜忌气虚者慎服 9
4 莱菔子的炮制特色 9
5 总结 9
6 参考文献 10
7 致 谢 12
中药莱菔子的炮制研究
杨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药学专业2009级
摘 要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和更好地使用莱菔子提供参考。方法:综述了莱菔子的不同品种的炮制方法、化学成分、药性生升熟降的改变﹑药效药理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结果:莱菔子历代炮制以炒制为主炒制品的挥发性成分减少﹑缓和了药性﹑有杀酶保苷作用,炒制品消食除胀作用强与生品,药理方面降压起效迅速明显,但目前缺乏炮制品质量标准,体内环境复杂,药理研究影响因素较多。结论:应加强莱菔子的炮制规范研究,深入对莱菔子不同炮制品进行体内药理实验的探索。
关键词 莱菔子 炮制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莱菔子为十字花科植物莱菔的成熟种子,俗名萝卜籽[1],是临床常用中药之一。其功效有消食化积,降气化痰作用,主治食积不化、痰涎壅盛等症。现对莱菔子的品种及药用历史沿革进行了考证并对近年来的化学、药理和炮制研究作一综述,希冀为近一步研究和更好地使用莱菔子提供参考。
1 莱菔子的历史沿革
1.1 药用历史沿革
莱菔入药虽见于南北朝梁代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并与芜菁合为一条,但无莱菔子的记载。又据唐代苏敬《新修本草》记载,陶弘景谓:莱菔“温菘是也。其嫩叶为生菜食之。大叶熟瞰,消食和中。根效在芜菁之右”[2]可见,莱菔入药最迟不晚于南北朝梁代,《新修本草》依据陶氏之说,虽将莱菔从菘中分出另立一条,但只言莱菔根与莱菔汁的药用价值,而未说莱菔子可以入药
直至五代末至宋初,《日华子本草》始有记载莱菔子的药用价值,并附于莱菔条中。南宋末年,陈衍《宝庆本草折衷》将其称为萝卜子,并从莱菔中分出单列。莱菔子之名,首见于元代朱丹溪的《本草衍义补遗》。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六》云:“莱菔,今天下通有之。昔人以芜菁、莱菔二物混注,已见蔓菁条下。圃人种莱菔,六月下种,秋采苗,冬掘根。春末抽高薹,开小花,紫碧色,夏初结角。其子如大麻子,圆长不等,黄赤色,五月亦可再种。其叶有大者如芜菁,细者如花芥,皆有细柔毛。其根有红、白二色,其状有长、圆二类。大抵生沙壤者脆而甘,生瘠地者坚而辣。根、叶皆可生可熟,可菹可醤,可豉可醋,可糖可腊,可饭,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而古人不深详之,岂因其贱而忽之耶?抑未谙其利耶?”[3],并首次在莱菔条内将莱菔子单列。清代,吴其浚《植物实图考.卷四》引《滇海虞衡志》云:“滇产红萝卜,颇奇,通体玲璇如胭脂,最可爱玩,至其内外通红,片开如红玉板,以水浸之,水即深红”[4]。综上,中国古代莱菔的栽培品种颇多,形态颜色各异。莱菔的药用历史至今已有1500余年,而莱菔子的药用历史亦有千余年。
1.2 药性沿革
据考,南宋陈衍《宝庆本草折衷.卷十九》云:“昧辛,微寒,无毒”[5];明代兰茂《滇南本草.卷二》云:“味辛,性温。入脾、肺二经”[6];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六》云:“辛、甘,平,无毒”;清代叶桂《本草再新.菜部》云:“入肝、肺二经”;当代《中华本草.卷三》云:“味辛、甘,性平。归脾、胃、肺、大肠经”[1]。
1.3 功能主治沿革
据考,五代末《日华子本草》云:“水研服,吐风痰,醋研消肿毒”[2];南宋陈衍《宝庆本草折衷》引“《绩说》云:张鬏谓萝卜子治气结成块,心腹胀满,小肠气痛及下水滞,消宿食。今多炒用”[5]。明代兰茂《滇南本草.卷二》云:“下气宽中,消膨胀,消痰涎,消宿食,消面积滞,降痰,定吼喘,攻肠胃积滞,治痞堍,罩腹疼 [6];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六》云:“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止内痛,下痢后重,发疮疹”[3];清代叶桂《本草再新.菜部》云:“化痰除风,散邪发汗”;当代《中华本草.卷三》云:“消食除胀,降气化痰。主治食积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