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疫病的风险性分析与检测控制论文.pdfVIP

大豆疫病的风险性分析与检测控制论文.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86· 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 大豆疫病的风险性分析与检测控制① 高智谋1’2,刘方平2,汪小福2,钟荣顺2 (1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合肥230036,E—mail:gzm@ahau.edu.ca; 2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肥230036) 摘要:本文对大豆疫病的发生简史、分布危害、症状、病原、发生流行及检测与控制进行了简要综述,初步认 为,该病危害性大,属典型的土传病害,且种子和病残体可以带茵传病,一旦传入很难铲除。我国许多大豆产区与国 外疫区生态条件相似,可能适合此病的发生流行,继续实行对该病的检疫很有必要。关于此病的控制,在我国除实 行严格检疫外,在发生区,零星发病时可采用拔除病株、销毁、并进行土壤消毒,普遍发病时可采用以利用抗病品种 为中心、加强田间管理、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治理措施。 关键词:大豆疫病;风险性分析;检测;控制 rootrotof 大豆疫病(soybeanblight)又名大豆疫霉根腐病(Phytophthorasoybean),是大豆上的毁灭性病害, 沈崇尧等跚于东北地区首次发现此病。其后,北京、山东、福建等地相继报道此病的发生C4-103。目前大豆疫病已成 为我国大豆生产上的突出问题。作者综合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对大豆疫病的风险性分析和检测、控制作一肤浅探 讨,以期为植检部门制定有关决策提供依据。 1.大豆疫病简史 大豆疫病最早于1948年发现于美国的印第安纳州,当时病原尚不清楚;1951年在俄亥俄州及其后不久在美国 eactorum的疫霉引起的猝倒病的文章。以后相继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 发表了一篇关于由一种像Phytophthora 也有大豆疫病的报道[2]。 1957年,Herr[121将在俄亥俄州分离到的菌株初步鉴定为恶疫霉(Phytophthora 后,Hildebrandt[1q在对大豆疫病菌进行鉴定的基础上,将其重新命名P.megasperma 小进行了广泛研究之后将大豆疫霉重新分类为P.megasperma 命名,即Phytophthorasojae。其后这一学名即被广泛采用。 疫霉病病菌,1993年苏彦纯等[1胡又报道在吉林、黑龙江和北京地区检出了该病菌,进一步证实了我国有大豆疫霉的 存在。 2.大豆疫病分布及危害 大豆疫病目前主要分布于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和阿根廷,欧洲的英国、德国、瑞士、前苏联、匈牙利,大洋洲 北地区外,北京、山东、福建、安徽等地也有此病的发生[‘_引。该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一旦传人。很难根治。 有侵染大豆的种子、根、茎和叶部,导致烂种,猝倒死苗、根腐、茎腐,植株矮化,枯萎死亡。感病品种发病后减产10 ①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基金项目(200322)资助.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287· 一30%,高感品种上损失可达50%以上,最严重的可达90%以上;此外,被害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明显下降[2¨。 3.大豆疫病症状 大豆疫病菌在大豆生长的各个阶段都可以侵染大豆,在苗期引起出苗前和出苗后猝倒。出苗前猝倒以种子腐 烂或幼苗、主根变软变褐为特征;出苗后猝倒主要表现为下部主根变软变褐,变色扩展至下胚轴。子叶节下面表皮开 裂,形成环状剥皮状,胚轴崩溃,植株死亡。在成株期被害时植株首先表现为下部叶片变黄,接着上部叶片变黄,并 很快萎蔫,主茎近地面处出现黑褐色病斑,并可以向上不同程度地扩展至下部分枝的枝接处。植株死亡后除主根前 端外,整个根系全部被破坏n““221。 4.大豆疫病病原 大豆疫病的病原为Phytophthorasojae Kuan&Erwin[引,P.megaspermavar.sojae 缢缩,老熟菌丝中间可形成结节状或不规则的菌丝膨大体。或球形,扁球形的厚垣孢子;孢子囊无色,倒梨形或柠檬 形,大小为42---65x 3253pm,乳突无或不明显,孢子囊内层出,不脱落。孢子囊内含大量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卵 形,一端或两端钝圆,侧面平滑,前后各有1根鞭毛,后鞭毛比前鞭毛长4~5倍。同宗配合,单个菌株

文档评论(0)

开心农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