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怕梨落尽成秋色——伤春悲秋诗词名篇导读(一).pptVIP

第四讲 怕梨落尽成秋色——伤春悲秋诗词名篇导读(一).ppt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讲 怕梨落尽成秋色——伤春悲秋诗词名篇导读(一)

第四讲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伤春悲秋诗词名篇导读(一) 一、古文字中的“春”、“秋” 二、“春”、“秋”涵义的演变 三、伤春悲秋情感的定型 四、伤春悲秋的本质 五、伤春悲秋诗词名篇导读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杜甫《登高》 3、周邦彦《六丑》 4、姜夔《淡黄柳》(空城晓角) 一、古文字中的“春”、“秋” 早期汉字多为象形字,与拼音文字相比,较多地保留了很多原始时代的文化信息。汉字的本义,大多能够告诉我们造字之初的一些社会文化实情。 在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春”、“秋”的含义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春、秋,有很大的不同。 春属“艸部” 许慎《说文解字》:“春,推也。从日艸屯,屯亦声。”(47下) 段玉裁注: 春之为言,蠢也。《尚书大传》 曰“春,出也。万物之出也。” 日艸屯,者,得时艸生也。屯字像草木之初生。 甲骨文“秋” 小篆 秋属“禾部” 甲骨文的秋字,像须、翅、头、足、身体俱全的蝗虫之形,或在虫下加火,表示烧杀蝗虫之意。篆书秋字简化为从火从禾,则犹存焚烧禾草之意。 《说文》:“秋,禾谷熟也。”(327) 段玉裁注:其时万物皆老,而莫贵于禾谷,故从禾。言禾复言谷者,晐百谷也。 二、“春”、“秋”涵义的演变 于省吾先生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认为,我国上古时代“有春、秋而无冬、夏”,在甲骨文中海没有“春秋”这一双音词。 他还认为:“商代和周代只实行着二时制,四时制当发生于西周末叶”。(于省吾《岁、时起源初考》,《历史研究》1961年第4期) 《说文解字》:“冬,四时尽也。”(571) 金文 ,即冬,但假借为终。甲骨文 ,为终之初文,先有终端之义,后有秋冬之义。 《说文解字》“夏,中国之人也”(233) 这与中国农业文明的早熟有很大的关系,庄稼春生秋熟的特点和农业社会春种秋收的生活节奏,以及与此相关的春荣秋衰、春耕秋成、春祈秋报、春秋嫁娶等等,都使人们把春、秋当作了一年的两个基本单元。 在四时制产生之后,受这种早期时间观的长期影响,人们在面对四季时,依然对春、秋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1、四季:春秋为一年 《诗·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郑玄笺:“春秋犹言四时也。”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 庄子《逍遥游》:“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蔡邕《月令章句》“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 2、年龄:春秋可指人的一生。 “今高后崩,而帝春秋富,未能治天下,固恃大臣诸侯”(《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 贾谊《新书·宗首》:“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 明末程登吉《幼学琼林》:“日月逾迈,徒自伤悲;春秋几何,问人寿算。称少年曰春秋鼎盛,羡 高年曰齿德俱尊。” 3、族类或国家的历史 史书通称:百国春秋(《墨子·明鬼篇》) 后来有关国家或人物的历史记录也称春秋,如《晏子春秋》、《春秋左传》 《吴越春秋》 《楚汉春秋》、《汉晋春秋》。 历史阶段:一般指前770年-前476年这个时期。 4、史书专名:《春秋》,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242间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5、时间的象征符号 三、伤春悲秋情感的定型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豳风·七月》) ——失时之悲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小雅?四月》) ——乱离之悲 皋兰被径兮斯路渐。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 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魂兮归来,哀江南。(《楚辞·招魂》) 悲秋风之动容兮, 何回极之浮浮!(《九章·抽思》) 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 湘夫人) 宋玉《九辩》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兮,若在远行。 登山临水兮,送将归。(送别之悲) 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怆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 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失职之悲) 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 (羁旅孤独之悲) 时亹亹(不停息)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 ——无成之悲 去乡离家兮来远客,超逍遥兮今焉薄! ——离乡之悲 悼余生之不时兮,逢此世之俇攘(纷乱)。 ——生不逢时之悲 君弃远而不察兮,虽愿忠

文档评论(0)

mk808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