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TS修改后.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SFTS修改后重点讲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 SFTS) 华中科技大学 附属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童巧霞 背景 2004~2005年,我国华东等省份报告了不明原因发热伴全身酸痛、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多脏器损伤的病人。 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8月,病人多来自丘陵地区,发病年龄以40~70岁居多,症状疑似流行性出血热。 2006年安徽发现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近年我国还有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天津、海南等省份,都曾出现该类病例,且有死亡病例报告。 2009年湖北发现相同症状病例报道 背景 此病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特点,潜伏期1~2周,大多急性起病,持续高热,可达40摄氏度以上。 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可有相对缓脉、表情淡漠等中毒症状,还可有颈部或腹股沟浅表淋巴结的肿大及触痛。 可伴有心肝肾胰等多脏器功能损害。 这类患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症状,起初以疑似无形体病命名。 2010年5月之后,中国疾控中心暂将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概念 SFTS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引起的新发传染病。该类疾病主要经蜱传播,并存在人际间传播,主要发生在丘陵地区,散发,以农民居多,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特征:发热、消化道症状、意识障碍、出血倾向、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危重者可因休克、呼吸衰竭、DIC以及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病原学 2006年,该病被认为是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但未分离到病原体。 2010年4月份以来,在无形体阴性的病例标本中,检测到新型布尼亚病毒。 2010年8月,国家CDC在SFTS病人血清中分离到病毒,最终确定为新型布尼亚病毒。 SFTSV属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白蛉病毒属(Phlebovirus),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80-100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 SFTSV基因组包含三个单股负链RNA片段(L、M和S),L片段全长为6368 个核苷酸,包含单一读码框架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M片段全长为3378个核苷酸,含有单一的读码框架,编码1073个氨基酸的糖蛋白前体;S片段是一个双义RNA,基因组以双向的方式编码病毒核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其全基因组序列核苷酸和氨基酸与布尼亚病毒科其他病毒相比,呈高度差异性。 布尼亚病毒科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易被热、乙醚、去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等迅速灭活。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SFTSV可感染牛、羊、狗等脊椎动物和蜱等节肢动物,这些动物体内可检测到SFTSV的核酸或抗体。 也有多篇报道证实人传人的存在。 2、传播途径 虫媒传播:蜱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 接触传播:人传染可能通过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感染,裸露皮肤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具有较高的危险性。 SFTSV通过呼吸道或飞沫传播的可能性很小。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97%的患者为农民,中老年居多,没有明显性别差异。 4、地理分布 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等省及日本、韩国等地发现该病病例,病例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 5、发病季节 本病多发于春、夏季,5-7月为高峰期。 临床表现 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一般为5-14天。 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消化道症状、全身中毒症状、意识障碍及多器官损害等。 可分为发热期、多器官功能损伤期、恢复期。 发热期 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 伴明显纳差、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 查体常有表情淡漠、相对缓脉,颈部、腋窝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触痛,上腹部压痛。 多器官功能损伤期 可与发热期重叠,一般出现在病程5-10天,个别重症病例发病2-3天即出现多器官功能损伤。 肝、胰、肾、血液系统、脑、心、肺、肌肉等器官均可受累。部分患者可出现肢体、下颌抖动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及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嗜睡、烦躁、抽搐及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以及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出血倾向,可因休克、呼吸衰竭、DI

文档评论(0)

yulaoba + 关注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