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经典导读-08.9.20课件.pptVIP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引 言 一、教学目的: 启发思考,建构思维; 二、学习经典前要交代的内容 (一)三转变——本科到研究的三个转变 学习方法转变 ;学习内容转变 ;人生转变 (二)三勤于——几点要求 勤思考;勤读书;勤交流 (三)学习经典前需要了解的几个问题 中医学术本体(科学的实践内容与文化理论表达形式) 科学(自然科学)的精神(宽容一切,怀疑一切) 总纲 1.经典概念 广义: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 狭义:指具有典范性、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 中医经典特指: 《黄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成书)、 《伤寒论》(公元200-219年)、《金匮要略》(公元200-219年)、 《神农本草经》(秦汉时期)或《温病学》(明清时期) 时代呼唤伤寒论(从伤寒杂病论的历史沿革看经典之精华所在:时代背景——东汉末、三剑客(战乱、天灾、瘟疫); 中医的生命力在疗效 中医学是先有实践,进行理论上的总结;伤寒论是一本实效之书,是中医学科学内涵最丰富的一本临床著作。在中医诊治外感病、传染病、急性病方面有贡献。 例:余云岫 有实践、有理论(经严谨临床实践、严密理论提炼而成) 核心内容是方证经验(是千百年来,中医一直所力行的一种经验科学内容,重复率很高。) “证”(对疾病规律的认识,功能状态) “方”(配伍灵活的用药规律)。 伤寒论《原序》(民众的苦难;亲人的伤痛;写书之时社会医疗的现状:“怪当今居世之士”;“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观今之医”) 妇人三篇(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希波克拉底医学誓言 思考:为什么要学经典? 当代中医的差异、困惑与思考; 中医学主体内容的驱动; 医生基本素养的需要。 伤寒论《原序》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1.文化本体 理论表述形式是文化 利: ①承载科学内容(载体) ②具有民族性特色(便于与病人交流,好懂好理解) 弊:文化遮盖(夸大文化内涵,遮盖科学内涵) 2. 哲学本体 3.科学本体 支撑一个国家、支撑一个民族、支撑一个学科的生命所在就是科学属性。 中医学的科学本体内容就是方证经验,是主体,也是中医学的生命力所在。(思维也是贡献,但是毕竟最后还得还原到技术上。) 一.方证经验 1.科学本体里面的核心内容(经典在技术层面的落脚点)。 2.方证经验与中医的价值(中医的有效性,从实践中寻找价值)。 3. 方证经验与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医学科学实践内涵最丰富的一本书。) 示例:半夏干姜人参丸 (一)证的内涵 1.概念(中医对证的认识): 对疾病症状规律的高度概括,其中也包括对人体体质进行分类的内容;脉也是对疾病规律的总结。例:一结脑病人表现为阳明证 附:中医最早病的概念; 建构思维——反对数字思维 2.特点与优势: 人类医学主体仍为经验医学,中医证的认识对医学仍有意义。 例1:伤寒论六病学说高度概括了外感病的传变规律和疾病症状规律。 例2:少阳病天天见,小柴胡汤天天用 (二)方的内涵 配伍灵活的用药规律 (如桂枝配芍药;生附子配干姜,熟附

文档评论(0)

mwk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