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慎独作文评讲
? 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2016级第一次月考作文评讲 “慎独”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一种自我修身方法,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能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违背道德观念、做人原则的事。 其实,无论是自然界还是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我们都会发现“慎独”留给我们的感悟和思考。“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何尝不是一种“慎独”,奸佞小人中的君子何尝不是一种“慎独”,物欲横流中的洁身自好者何尝不是一种“慎独”,科学探求中的“异见者”何尝不是一种“慎独”……所以说,“慎独”既是一种美德、一种情操、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境界、一种精神。 对于“慎独”,你或许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你或许会有一种独特的感受,你或许会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请以“我在独处的日子(时候)”或“说慎独”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文体,立意自定,不得套作或抄袭。 【题解】 “慎独”最早见于《礼记》,它说:“莫显乎微,故君子慎独也。”东汉人郑玄曾注解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对此,刘少奇同志曾解释说,一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今天,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 “慎独”,《现代汉语词典》对此解释为:古人的一种修养方法,指人独处的时候谨慎不苟(不苟:不随便;不马虎)。”《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为 “指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守正道”。 【写作导引】 作文中出现的不足: 1.审题主要是因为对“慎独”理解错误而导致跑题。例如将“慎独”理解为“独处”、“孤独”或“独自反省”等等。“独处”只是一种背景,而重点是要谈处于这种背景之下要“谨慎不苟”;“孤独”偏得更远,比独处范围小;“独自反省”是“慎独”的一个方面,但重心是言行要“谨慎不苟”,而不仅仅是“反省”。 2.不少审题正确的作文没有写好则是因为没有作文素材或打不开思路,结果只能是言而无物,空话连篇,流于表面,不够深刻。 重新审视这道作文题: 什么是慎独? 为什么要慎独? 怎样做到慎独? 化虚为实:在众人面前讲究原则,独自一人时仍自律自重;无人监考时同样做诚信考生;无人值守时同样遵守交规;置身陌生的环境同样遵守公德。化虚为诗: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化虚为虚:慎独是无需他人监督下的自律,是信守诺言,是胸怀坦荡,是坚持正道。 问题一:什么是慎独? 慎独让人得以自我完善。慎独让社会公德得以净化。慎独让人与人之间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疑,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漠。假如没有了慎独,人和人之间少了诚信。假如没有了慎独,人和人之间少了关爱。 问题二:为什么要慎独? 慎独离不开自重自律。慎独离不开自我反省。慎独离不开坦荡为人。慎独离不开踏实做事。慎独离不开诚实守信。 问题三:怎样做到慎独? 立意等级分类: 一等立意——同意材料对“慎独”的理解,并能压缩出具操作性的分论点并围绕分论点进行深入的论证。即,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在公众的视线范围之外,奉公守法,谨守正道,磨练意志,砥砺品质。 如,“慎独,因为上帝知道”“慎独配方,心灵鸡汤”“君子慎独”“与其快活一时,不如慎独一生”“慎独,对自己诚实”“侥幸之心不可有,慎独之志不可无 ”“慎独于行,存戒于心”“慎独”心灵的抉择”等等。 一等立意以下立意: 1.只理解到“慎独”之“慎”,强调做事要谨慎小心,精益求精,勤思上进。例如,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知名科学家搞科研向来谨慎小心,精益求精。我想,大家一定听说过“爱迪生孵小鸡”的故事,一个孩子,独居卧室,身体力行做实验,这种对科学精益求精,追本溯源的执着令人感动。 2.只理解到“慎独”之“独”,只要是一人独处,尤其是名人独处,一举一动均为“慎独”。 例如,牛顿独自躺在树下,面对“扑面而来”苹果,首先想到的不是“好疼” ,而是自己的学术问题“万有引力” ,这同样是一种“慎独”的境界。 3.给故事贴“慎独”标签。 例如,仲永因为天赋才华而名震四方,因不谙慎独之道,成年后竟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陶渊明隐居“种豆南山”是慎独,李白“斗酒百篇”是慎独,王羲之“入木三分”是慎独,杨时 “程门立雪”是慎独,林则徐“虎门销烟”是慎独,周总理安慰理发师是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