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琴曲《梅花三弄》核心音调在中国“现代音乐”创作中的运用.doc
试论琴曲《梅花三弄》核心音调在中国“现代音乐”创作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以陈其钢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谭盾弦乐四重奏《风#8226;雅#8226;颂》、朱践耳《第十交响曲“江雪”》以及唐建平琵琶协奏曲《春秋》为例,试图通过古琴曲《梅花三弄》核心音调在中国“现代音乐”中的几种不同的运用方式和表现手法,从而窥探民族情结对中国“现代音乐”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梅花三弄》;西方“现代音乐”;中国“现代音乐”;民族情结
从早期的江文也、谭小麟等先驱到现在的谭盾、郭文景等作曲家们都从西方“现代音乐”中或多或少地吸收了许多的“营养”。中国“现代音乐”(中国作曲家运用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创作的音乐)是受西方“现代音乐”的影响下生成的,它植根于本土文化传统,其精神内涵也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本质的某些层面。中国“现代音乐”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血,洋溢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其民族情结是毋庸置疑的。
自古以来,人们都以梅花的高尚品格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相比照,许多咏物言志的文艺作品也以梅花为题,都是以赞颂凌霜斗雪的大无畏精神和高尚纯洁的思想品格,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一诗中道:“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这首诗中所赞的正是梅花的那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气质和风韵,琴曲《梅花三弄》无疑是其最好的映证。《梅花三弄》就是我国古琴文献中的代表作,流传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是颜师古根据东晋桓伊的笛、萧曲《梅花三弄》整理而成的。在中国“现代音乐”作品中有几部便引用了《梅花三弄》核心音调并巧妙地运用几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及手法来进行创作,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本文以陈其钢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谭盾弦乐四重奏《风#8226;雅#8226;颂》、朱践耳《第十交响曲“江雪”》以及唐建平琵琶协奏曲《春秋》等四部中国“现代音乐”作品为例,阐述古琴曲《梅花三弄》核心音调在这四部中国“现代音乐”作品中的四种不同的运用方式和表现手法。
运用方式及表现手法如下:
一、陈其钢――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
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是陈其钢于1996年受法国国家交响乐团委托创作的。此曲于1998年4月由马友友于法国国家交响乐团在巴黎成功首演。该曲并被收录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作品”。
陈其钢的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与古琴曲《梅花三弄》从曲式结构框架到基本旋律、韵味都存在有深刻的继承关系。该曲大量运用《梅花三弄》核心音调,融入西方作曲技法,并将其拓展。在结构上采用了《梅花三弄》的结构形式,将其音乐一次次推向高潮。在旋律上,《逝去的时光》开篇便引用了《梅花三弄》的核心音调中的纯五度音程,并加有倚音。其运用大提琴低沉的音色以及散板的形式来营造古曲那种独特的韵味。作者用这样的表现手法将《梅花三弄》的核心音调较完整地呈现出来。作者不仅将其核心音调较完整地呈示出来,也不是仅仅为民歌配上和声,而是充分挖掘主题的各种素材及其发展潜力。听起来,非常中国又非常现代。此曲不仅乐曲的旋律上借鉴了古曲《梅花三弄》的核心音调,而且在乐曲的总体结构上也采用了古曲《梅花三弄》的思想原则。由散板开始。并引用古曲《梅花三弄》的核心音调的三次呈现方式,一次次将整部作品推向高潮。《逝去的时光》的这种做法不仅仅是中国人感到亲切,而且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国音乐的精神内涵。
二、谭盾――弦乐四重奏《风#8226;雅#8226;颂》
谭盾的弦乐四重奏《风#8226;雅#8226;颂》于1983年获德国威柏室内乐作品比赛二等奖,1996年获加拿大格兰德音乐奖,首演于1983年6月。部作品以《诗经》的三大部分《风》《雅》《颂》为标题。作者对“风#8226;雅#8226;颂”是择其名、取其意,运用古琴曲《梅花三弄》的音乐素材,以简练的作曲手法,在三个乐章中,表达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不屈之精神。在第二乐章《雅》中,作者运用了古曲《梅花三弄》核心五度音程而写作,各个声部不断交织在一起。尾部旋律运用《梅花三弄》的核心音调作二声部对位写作。小提琴用人工泛音奏出《梅花三弄》的曲调近似淡雅的箫声,另在泛音旋律的下方“铺”上大提琴的音色时,犹如“琴萧合奏”一般,如此不但丰富了作品的音色,也使作品具有了一种独特的民族神韵。
三、朱践耳――《第十交响曲“江雪”》
朱践耳的《第十交响曲“江雪”》完成于1998年4月。1999年由陈燮阳指挥上海交响乐团首演于上海。“十交”的标题是《江雪》,为磁带(吟唱与古琴的录音)和管弦乐队而作。标题来自唐代诗人柳宗元的名诗《江雪》。作曲家采用吟唱手法来处理这首绝句,在全曲中多次出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