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和陶渊明的诗学关系.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5年11月 学 术 交 流 Nov.,2005 Academic SerialNO.140No.11 总第140期第11期 Exchange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论杜甫与陶渊明的诗学关系 刘中文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摘要]陶渊明和杜甫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山峰,两者有着深层的诗学渊源关系。杜甫 涵纳百川转益多师,陶渊明的田园诗艺术滋养了杜甫的诗歌。而诗圣杜甫对陶渊明及其诗歌 的评价、阐释、接受和发展自然提升了陶渊明的诗学地位,光大了田园诗的成就。虽然杜甫认 为陶渊明“未必能达道”,且这一观点引发了学术史上的长期争论,但是杜甫同时又充分肯定 陶诗的崇高地位,在诗学史上第一次将陶渊明列于谢灵运之前,认为陶诗完全合乎《诗》、《骚》 的诗学精神,且在自己的田家诗中自觉接受并发展了陶诗的体恤万物的情怀、“真”的诗学精 神和恬淡的审美风范。 [关键词]杜甫;陶渊明;诗学关系 、 “少陵有句皆忧国,陶令无诗不说归。”[1]众所周知,杜甫与陶渊明在价值取向与人生 态度上是根本不同的两种人,一个人世,一个避世。但人性是复杂的,陶渊明在平静的田 园生活中,未尝完全遗落世事、销尽生平志气。杜甫在艰难痛苦的人生历程中,亦有归去 之心、田亩之念,杜甫与陶渊明有产生共鸣的基础。而且作为大诗人,杜甫对陶诗的艺术 造诣有他人无法企及的慧悟,所以杜甫对陶渊明和陶诗的评价、诠释和接受,在中国诗歌 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杜甫对陶渊明的认识 杜甫对陶渊明及其诗歌的评价,历来颇受重视。杜甫是这样评说陶渊明及其诗歌的: 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观其著诗篇,颇亦恨枯槁。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 早。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遣兴五首》其三) “达生”语出《庄子·达生》,即通晓生命之道。杜甫认为陶潜虽称避世超俗,然未能真 正领悟人生之“道”,否则,他又何必将孩子的贤愚系于心上呢?庄子称山林隐士为“枯槁” 之士(见《庄子·徐无鬼》),认为他们留意声名,为名而隐,却终生困顿。陶诗云:“颜生称为 仁,荣公言有道。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 固为好。”(《饮酒》其十一)陶渊明认为,颜回平生推行仁德却早天,隐士荣启期悟得天道,年 九十鼓琴而乐。他们虽有身后之名,然而一生憔悴、历尽困厄。杜甫“观其著诗篇,颇亦恨 [收稿日期]2005一06—28 [作者简介]刘中文(1964一),男,黑龙江青冈人,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文学博士,副 教授,从事魏晋南北朝及唐宋文学研究。 万方数据·148· 枯槁”之句,本意是说陶渊明为颜回和荣启期的枯槁一生而遗憾。 杜甫这首诗的创作目的是借陶渊明以自嘲,同时表达了对陶渊明思想、心态的一种认 识。后人既崇陶又尊杜,所以杜甫对陶渊明这一批评自然也就格外引人注目。因为诗中 “未必能达道”、“颇亦恨枯槁”等评论触及了陶渊明人与诗的核心问题,所以引发了后世诗 人学者对陶渊明所达之“道”和陶诗审美品位与艺术风格的种种解读,形成了陶渊明接受 史上一场历时颇久的争论,激发了人们对陶渊明的创造性阅读[2]。 二、杜甫对陶诗的定位 杜甫对陶渊明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前期的杜甫,济世之心、功名之念执著,但在坎坷的 人生道路上也有过退隐之念。“蹉跎暮容色,怅望好林泉。何日沾微禄,归山买薄田”(《重 过何氏五首》其五)、“看君用幽意,白日到羲皇”(同前,其四)、“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北 征》)。然这仅是偶一念之,并未用人生去实践,故有“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自京赴奉 先县咏怀五百字》)之叹。杜甫晚年居蜀,生活相对平静,归去之心、田亩之念加重,思想上与 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已经自觉地学陶了,咏陶的诗句增多了,“衰年催酿黍,细雨更多橙。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遣意二首》其一)、“只作披衣惯,常从漉酒生。眼前无俗物,多病 也身轻”(《漫成》其一)、“读书难字过,对酒满壶频。近识峨嵋老,知予懒是真”(《漫成》其二)、 “虽有车马客,

文档评论(0)

xiaofei200112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