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岑的坎坷人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赫尔岑的坎坷人生.doc

赫尔岑的坎坷人生      赫尔岑是俄国19世纪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著名的政论家和作家,他于1812年4月6日出生在俄罗斯古老的贵族世家雅可夫列夫家族。他是私生子,不能继承父亲的姓,但他的父亲很爱他,给他冠以“赫尔岑”的姓氏,即德文“心”的音译,意为“心爱的儿子”。在具有进步思想的家庭教师的影响下,赫尔岑从小就向往自由,憎恨专制制度。      少年誓言      1825年俄国爆发了十二月党人起义,这一事件对赫尔岑影响很大,可以说,是十二月党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指引赫尔岑走上了革命道路。沙皇当局绞死十二月党人5位领袖时,赫尔岑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可他像当时最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一样,感到了最深切的耻辱、仇恨和痛苦。执行死刑后,当局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祈祷式。30年后,赫尔岑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参加了祷告式,我当时只有14岁,隐没在人群中,就在那里,在那个被血淋淋的仪式玷污了的圣坛前面,我发誓要替那些被处死刑的人报仇,要跟这个皇位、跟这个圣坛、跟这些大炮战斗到底。”少年赫尔岑的整个精神生活几乎完全被这个重大事件所占据,内心时刻激荡着为光明和正义而奋斗的冲动。他把这种感情告诉他的家庭教师“老布肖”,老师听后禁不住拥抱他说:“我的确以为您不会有出息,不过您那高尚的感情会挽救您。”1827年的某个黄昏,15岁的少年赫尔岑和他的朋友奥加廖夫来到了莫斯科旁的麻雀山上。太阳正在徐徐西沉,圆屋顶闪闪发光,美丽的莫斯科铺展在山下一望无际的地面上,清新的微风迎面吹来,诗意盎然。这对少年想到了全人类的命运和幸福,想到了俄罗斯的现状与未来。他们站在夕阳微风之中,互相依靠,突然间热烈地拥抱起来,他们发誓,一定要为自己的使命奋斗到底,直至献出生命。两个少年在麻雀山上,喊出了心底的宣言。      流 放      1829年,赫尔岑进入莫斯科大学数理系学习,他和奥加廖夫组织了学习小组,他们阅读禁书,抨击时政,尝试着研究傅立叶、圣西门的思想。1833年,赫尔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沙皇尼古拉一世以“传播极为危险的思想”罪名逮捕了他。他被流放。流放生活使他亲眼目睹沙皇官僚机构的腐败和农奴制的残酷,坚定了他反对封建专政和农奴制的革命立场。1842年他重新回到莫斯科,但行动仍受沙皇政府的监视。当时“斯拉夫派”和“西欧派”的争论主导着莫斯科思想界。在1842-1846年期间,赫尔岑与斯拉夫派和西欧派过从甚密,他加入到他们的论战中,同时建构自己的思想。赫尔岑反对斯拉夫派的君主制思想,也不赞同西欧派信奉的俄国必然走西欧国家道路的观点。在1844至1846年,他先后与斯拉夫派和西欧派决裂。      流 亡      与朋友的分歧让赫尔岑非常痛苦,沙皇政府严酷的书刊检查制度和监视又使他不能自由地表达思想和活动,在国内政治环境的压迫下赫尔岑决定远走他乡。1846年,他以为其妻子纳塔丽娅治病为理由申请出国旅行,并取得了赴欧洲旅行六个月的许可。1847年,赫尔岑偕母亲、子女和妻子辗转来到巴黎,年底又离开法国去了意大利。赫尔岑兼具浓重的文人气质和革命者本色,世界各地每一场革命都牵动着他的心。次年二月,赫尔岑在法国革命的鼓舞下又赶回巴黎,同时成为一段腥风血雨历史的见证人。巴黎“六月起义”被残酷镇压的现实给了他异常沉重的精神打击。“觉醒的意大利”和“革命的法兰西”,在他的心目中是可以寄托希望的地方,这种希望昔日在沙皇的绞刑架上破灭,今天又为巴黎全城的断壁残垣掩埋。然而,对于曾经遭到沙皇当局监禁、流放和驱逐的赫尔岑而言,真正的苦难才刚刚开始。      丧 亲      “六月的日子和以后的日子是很可怕的;它们造成了我一生的转折点,”赫尔岑后来这样写道。法国革命的悲惨结局,似乎隐隐地预示着他生命中最阴暗岁月的来临。当月,一个不速之客闯进了他的生活,他寄居在赫尔岑家里,用花言巧语骗取了纳塔丽娅的同情。他就是赫尔维格,一个德国诗人,无政府主义者。两年里,赫尔岑夫妇的平静生活被他彻底打破了,两人陷入了感情危机,甚至直到他离去以后,无耻的诽谤和谣言仍然纠缠着这个家庭。1851年,赫尔岑的母亲和长子竟突然在一场海难中遇难,悲痛欲绝的赫尔岑到殡葬所去认领遗体,却始终没能找到自己的亲人。之后纳塔丽娅也一病不起。   当内心的悲伤和外来的凌辱一起倾泻下来时,赫尔岑顽强地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默默陪伴在妻子的病榻前,直到她在鲜花丛中安详地离开人世。想起家庭危机期间发生的种种误解,赫尔岑沉痛地自责道:“我虽然无限地爱她,可是我自己也参加了杀死她的罪行!”      自由钟声      1849年底赫尔岑从日内瓦返回巴黎参加一些编辑的工作。1850年5月法国政府关闭了这一杂志,赫尔岑在经济上遭受了损失,但获得了非常有益的编辑经验。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